邳州信息网

标题: 英烈千秋:抗日战争中我的父亲夏慕尧(作者 夏克强) [打印本页]

作者: 成圣    时间: 2020-4-25 20:08
标题: 英烈千秋:抗日战争中我的父亲夏慕尧(作者 夏克强)


在纪念伟大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以及我全国人民抗击日寇十四周年胜利日之际、不由想起我的父亲夏慕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经历。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进行大屠杀。父亲愤然退出国民党军政界、回到上海英租界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以经商为名作掩护,进行反蒋活动。开了一个民生人力车行和一个小饭店。

九一八事变、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序幕,他便积极地投入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活动。印刷各种抗击日寇侵略的宣传品。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父亲更是投入支援十九路军打击日军活动。除印刷宣传抗日传单以外还积极筹款、筹物支援前线作战的将士。还研制了一种可挡子弹的钢制胸罩送到蔡廷楷将军的指挥部。因胸罩过扵沉重,战士戴上后行动很不方便,因而被蔡将军婉言谢拒。但蔡廷楷将军送给我父亲一张全副武装的照片。此次活动曾见诸扵当时上海报章。

36年由陈英士推荐、父亲回到邳县任公安科长。他暗中支持共产党活动。山东省中共地下党省委书记郭子化秘密来到邳县与我父亲密谈,传达了我党方针政策以及毛泽东提出的‘准备抗战’指示。

‘七七’卢沟桥事变,打响了全民抗战枪声。当时邳北共产党员栗培元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动委会、成立“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父亲给予掩护和帮助。在‘黄庙’召开的“青年救国团”成立大会上父亲发表演讲,号召青救团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武装起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会后父亲赶赴上海变卖了车行和饭店、送大儿子夏克平进陆军十三期黄埔军校。并把五个子女托付给岳母,告别妻儿老小携款回邳县准备买枪抗日。

台儿庄战役期间,父亲更是组织人员筹粮筹物支援前线作战将士。台儿庄战役后,国民党县政府匆忙逃跑,有的人则投靠了日军当了汉奸。父亲则组织起抗日武装并打开监狱,让在押人员恢复自由。依靠他在当地的威望,号召爱国群众收集台儿庄战役后流失在民间枪支弹药,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四百余人抗日武装《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在陇海线和鲁南一带,与中共地下武装相配合,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和汉奸队。

“救国团 ”深受群众拥戴,甚至很久以后,仍受到当地群众和民间说书人传诵。在一次与日寇战斗中我父亲左臂负伤留下残疾,当时他已54岁。

39年2月钟辉《前二炮付司令员中将》同志率领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来到邳北,虽人数不多,但与日伪军战斗中、屡屡能取得胜利。父亲见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是真正抗日队伍,于是果断地决定把自己所带的四百余抗日队伍,交给南进支队司令员钟辉同志。在与钟辉交谈时说“我总算看清楚了,只有共产党能领导抗日,只有你们才是真正抗日、并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我心甘情愿将我这支队伍交给你去打日本鬼子,我就放心了”《钟辉回忆》。

在欢迎加入南进支队大会上、父亲亲自讲话,勉励战士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奋勇作战、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这支队伍成为南进支队一团,后被称为26团。父亲的得意弟子腾玉英被任命为二营营长。26团在其后抗日战争期间屡立战功。尤其是四二年冬为掩护主力部队跳出敌人包围圈拖住敌人,26团在泗洪县“朱家港”立了大功。在自己只有不足五百人的情况下,顶住了日军1500余人进攻。经过十余小时浴血奋战,以自己牺牲73人代价,毙敌280余人。最后日军不得不狼狈而逃、退回徐州。这次“朱家港保卫战”取得以少胜多范例!被群众称为钢铁团。不幸的是腾玉英在一次与敌战斗中光荣牺牲。

40年父亲回邳南养伤,又有近卅余人投奔他,但他把这卅余人枪给了他的弟子李清溪(前徐州市委书记)他当时是邳县四区区长,这些人就成了根据地四区区中队。

中共"邳、睢、铜、灵" 根据地的地委书记李云鹤(前安徽省付省长)经常与父亲联系、以借助父亲在当地威望和社会基础以开展抗日战争工作。四县联合办事处成立后,推举我父亲为参议员和邳县参议院议长。这一阶段他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做了大量工作,并为部队征兵、筹粮、筹款支援前线。直至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又被我党派往白区做地下策反工作,不幸于48年病逝于上海。享年64岁。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附记:

由于受父亲爱国主义教育和跟共产党走的教诲、我的大哥夏克平(夏天)考入十三期陆军黄埔军校。我大姐夏克华(夏华)则在40年在敌机轰炸和敌人追击下由沪步行数千里至四川,后考入国民党空军滑翔总会。我的母亲赵璧和我二姐夏克敬则在41年由沪至常熟董浜参加了新四军,后由常熟转至邳县,当时我二姐只有十三岁。

我的母亲去上海处理外婆去世事务之后,返回时在徐州被日本人逮捕、受到严刑拷打,救出后已重病在身,不几日即去世,她是被日本人迫害死的。

我的二哥夏克忠在邳县参加新四军,当年他只有十一岁,成为部队的一名小卫生员。

48年我和弟弟夏克强(我十四、弟十岁)随大哥夏天由沪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我大姐夏华也脱离国民党空军到东北我军航校参加革命。

我的小学生活

记——抗日根据地战时小学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占领了徐州、并控制了陇海铁路线。离日军控制区“赵墩”、“碾庄”以南不到十公里的“土山镇”,却是我邳县的抗日根据地。

“土山”是邳县南部一个较大的城镇,约有三、四百户人家。“土山”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记载,关云长被困土山就在于此。

镇上有一座新建不久非常漂亮的天主教堂,还有外国神父和嬤嬤。但与此相比较的“关帝庙”就相距甚远,它在镇中一个小山坡上,已破旧不堪。抗战时期邳县根据地中心小学就设在关帝庙里。在抗战后期红色邳县县政府也设在土山镇上。

当年邳县是一个较贫困落后的地方,同时又处在战争年代。能上学的孩子并不多,人数不到一百人。往年识字主要靠私塾。现在新的教育“洋学堂”老师,均是从参加革命队伍中有文化的干部中抽调而来。

学校的桌椅都是各家临时凑起来的,也没有完整的教学课本,连铅笔、纸张、橡皮都是奇缺的奢侈品。教育内容有语文、算术(包括珠算)、历史;但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抗击日寇、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唱歌是教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当年流行于根据地的歌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九一八”“你是灯塔”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军歌”等等。成为学生每天必修课。有时老师也会讲一些当时党的政策,如‘二五减租’‘三三制’等。

我和二哥、弟弟就是就读于这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土山镇小学、完成了自己的小学生活。

因为距日伪军控制区较近,学校也进行一些对敌斗争方法和保护自身安全教育。同时也自然组成儿童团进行查岗、放哨、查路条的活动。我曾是一个儿童团团长,还配有一把较长的指挥刀,无数次地参与查路条活动。

土山镇每逢二、七是农贸集市日,各乡镇农民来的较多,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在集市上进行抗日爱国的演讲,宣传一些党的政策。如‘二五减租’、‘三三制’等,另外也参加各种抗日集会,甚至包括审判汉奸公审大会。

因为处于战时艰苦年代,根据地面积也有限,所以学校也成为征兵源地之一,1942年我的二哥夏克忠当年只有十一岁,就在学校里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成了部队小卫生员。与他一起报名参军比他大三岁的姓宋小伙伴后成为我军优秀飞行员。还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击落过一架美军战机。

据我二哥讲述,在一次反扫荡中他与大部队走散、被鬼子发现、见是一个小八路、就想抓活的,但机智的他利用当时当地的网状交通壕沟、逃脱了日本鬼子的追捕而脱险。

44年一天凌晨、密集枪炮声把我惊醒,因我们在邳县没有自己的房子,是借住在一个地主长工住的边房,不久两个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踢开我们的门、冲进屋内、当时我一人睡在一个小板床上,我弟弟和大娘在另一稍大板床上。日本鬼子咿哩哇啦喊了一阵,看我没动静,就拿起地上一个小櫈、砸在我的身上,当我坐起后发现我是个小孩,也就转身到别处搜查去了。

由于在学校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也经历数次日军扫荡,所以心里并不害怕,当枪声停止后,我就带着弟弟(夏克强当时只有七岁)出门到街上去看鬼子走了没有。小街路口有一间房子被鬼子放了火,还冒着烟,整个街上空无一人。猛然间从南边巷口冲出两匹战马、一看就认出是我们新四军骑兵。不久枪声大作,两匹战马又由北折回从小巷往南而去。原来这是我们侦察兵前来了解敌情。在小镇北边集中的日伪军预感到我大部队要来了,就匆忙打了两发掷弹筒,狼狈逃回陇海线据点。这是我第一次直面接触日本鬼子经历。

我就是在充满爱国激情的“土山”镇小学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由于处在战争年代、受条件限制,学校的文化知识学习不是很全面。但充满激情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埋藏在我的心中,并影响我一生。

(本文作者为夏慕尧烈士的儿子)
作者: hau20044314    时间: 2020-4-25 20:10
邳州文史资料多次提到夏慕尧老先生。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