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难忘妈糊汤
[打印本页]
作者:
邳州人文8
时间:
2020-5-10 18:42
标题:
难忘妈糊汤
妈糊汤
文/韩洪江
因事外出一周,返回小区家的路上,临近小区左边的几家店铺,突然,肉合妈糊——一块红亮的招牌映入眼帘。妈糊,久违的字眼一下子跳出脑际,一股浓郁的汤香,顿时萦绕在鼻尖口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久远的记忆。
妈糊是我还在幼年时常喝的一种稀饭。妈糊是用豆汁、小米等为主料,杂以各种菜叶以及花生、豆条、粉丝等各种辅料,熬制而成。当然,加什么辅料?没有统一规定,是各家根据条件和兴趣而定。据我记忆,我们村条件好的家庭不仅要加各种蔬菜,菠菜、黑菜、白菜萝卜等,而且许多粮食也要精选,比如小麦不用麦扁,而用麦仁(小麦去皮);小米、绿豆等只用当年的,陈年的绝对弃用;有的还要加上粉丝、豆条,并用淀粉勾兑。(用淀粉更练汤),条件差的家庭,就多加普通菜叶(白菜、萝卜樱等),也有的用野菜。勾兑也是用玉米、高粱面。
我们那地方的人,家家都会熬妈糊。几乎每天都有人做,尤其是农闲时的傍晚,走进村庄,伴随着缭绕的炊烟,家家都漂浮着浓浓的妈糊汤的香味儿,撩动人们的食欲,好多孩子会情不自禁的流下口水。为什么是傍晚?农村人非常珍惜时间,平时人们要忙着农活,没有时间做,只有等到傍晚农活歇下来,人们才有时间慢慢的熬汤,因为做妈糊汤非常费时间,光水开是不行的,麻辣烫只有熬的时间越久才越香。
我母亲也是熬妈糊的一把好手,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晚上母亲总是熬妈糊给我们喝,说是喝妈糊汤滋润,特别是小孩喝了多长肉。(那个年头人们普遍纤瘦,让孩子长胖,几乎是给孩子最好的期盼,也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母亲熬妈糊汤的时候,我有时也喜欢去帮忙,择择菜,添添柴火。我弟兄姊妹多,我最大,这些忙也就我能帮得上。记得,母亲熬妈糊前总是非常仔细的摘菜,一片烂叶子也不漏,择好菜还要冲洗三五遍,直到水清了,还要放在笊篱上或竹筐里晾干,说不是这样,让生水进锅汤就不好喝了。用菜都是锅里水滚开才下锅,菜下锅后,母亲就淘麦扁和玉米?,,我家小孩多条件在我们那里算是比较差,豆条和粉丝根本说不上,没有这些东西,母亲也会想办法把妈糊熬得稠一点,就是尽量把麦扁砸细点,把玉米舂成面。麦扁玉米面进锅水再滚开后,最后下豆面;下豆面后,先是大火猛烧,水滚后再小火慢炖。母亲很有耐心,我都耐不住了,老想掀锅盖看,母亲不让,说是锅盖掀得太勤,把熬出来的的香气都放跑了,汤就不香了。我耐不住了就跑去玩,好长时间,回家一看母亲还在烧火,熬汤好长时间了,老远我都闻到汤香了,母亲才叫我,喊父亲和兄弟姊妹们盛汤喝,妈糊总算熬好了,我们几个欢呼雀跃的拿着碗,随着父亲涌向锅屋(我们那地方管厨房叫锅屋)。母亲掀开锅盖,一股浓香扑面而来,真是美极了,也把我们馋极了。
邻居都说看你们家粮食不多,但你们的妈糊就是香,因为我们家妈糊香,上门求教的,来噌汤喝的也不少,我叔伯兄弟还有我近门的小叔,就经常来我家喝妈糊汤,我父母亲都是笑脸相迎。
母亲熬妈糊是远近闻名,她最拿手的还是做过年妈糊,那是春节后大年初七,我们那里时兴熬妈糊汤。据说这里还有一个讲究,记不清是什么典故了。传说是一个什么皇帝,传说是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尚未成功之前,有一次被朝廷兵马追杀逃到一个偏僻小村,遇到一名村姑,村姑(也就后来的马王后)听说朱元璋几天都没吃东西了,便熬了一锅妈糊汤给朱元璋喝。朱元璋喝的那叫一个香,简直是从未吃过的美味佳肴,因而留下了绝美的记忆。传说朱元璋登基后没有忘了过去娶,村姑做了皇后。没事的时候想起几年前马皇后熬的那个妈糊汤,就叫御厨来做。妈糊熬好后,他一喝怎么也没有当年的香味,一连惩罚了几个御厨,最后气的要杀了他们。闻讯后的马王后急忙从后宫赶来,劝小皇帝暂息雷霆之怒,并亲自烧了一锅妈糊汤给他喝。妈糊做好了,马皇后亲自端到皇帝跟前,朱元璋接过来喝了两口,“唉,怎么没有当年的香味啊?”这时皇后正言对他说:“当年你连着几天没吃饭,吃什么不香?现在你锦衣玉食,龙肝凤髓也提不起食欲。”皇上一听有道理,不仅赦免了御厨,还亲自下诏要节俭从事。大年初七喝妈糊就是为了纪念马皇后的恩典。
再说母亲过年初七熬妈糊,母亲几天前就做好准备,头年就把料子豆面呀、麦仁啊、、豆条啊粉丝等各种菜肴都准备好,到初七这天,她起个大早,还漫天星斗呢,她就开始忙活了,按程序洗干净菜,再烧水,水滚后下面仁;等水第3次翻滚了,放豆条、粉丝、花生;第4次水开后再下豆面。这次不用淀粉,母亲说淀粉主要是练汤,这次就不用他练了,妈糊已经稠了。还像以前那样,显示大火猛烧,烧水开后再小火慢炖,等到早饭时那香气已透过锅屋飘满院子了,我们在被窝里头待不住了,连忙爬起来,手脸都顾不上洗,就冲到锅屋。母亲说“真像一伙饿皮虱子!赶紧洗手洗脸再来吃饭,谁洗不干净就不给谁喝”,就这样我们又过了一回妈糊盛宴。当然,而这样的过年妈糊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到,平时是是没有这条件的。
后来随着我慢慢长大,主要是因为国家经历了连年的自然灾害,经济民生遇到极大困难,我家的境况也大不如前,母亲虽说一如既往的在农闲时熬妈糊汤给我们吃,但别说麦仁儿、豆条、粉丝,连豆面也稀少了,熬妈糊的菜也都是野菜,母亲再也做不出以前香气扑鼻的妈糊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许多年,在改革开放,带来好日子的头几年,我参加的工作,很少回家了,并且我也到建立了小家庭,一直没有喝到母亲我的妈糊汤了。虽然几十年没有再喝到妈糊了,但妈糊的色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脑海,挥之不去。
眼前的妈糊铺,让我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打开,来不及回到眼前的家,三两步赶到铺里,掏出5元钱交给女店主要了一个肉合,一碗妈糊汤,顾不上烫不烫嘴。“咦?怎没有以往的香了?”,这时邻桌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兄瞟了我一眼,说:“你肚里,有食了吧?”说的我脸一红,啊,这不就是当年不是朱元璋的感觉吗?
这位老兄话,当年马皇后的话一样朴素却蕴含着深刻哲理,是的饱汉不知饿汉饥,非经苦难不知福,知福还要惜福。
我们今天国力强盛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但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国家和人民经历过的苦难,有很多过来人也已忘记了当年的苦难,忘记了所经历的所付出的一切了。
妈糊,一个伴随着我幼年、少年再到青年成长的脚步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道饭食,虽称不上美味佳肴,但却实实在在的,是我难以忘怀和无限眷恋的伙伴。让我借助这家妈糊店和你再一次亲密的拥吻吧,真诚祝福你能在新的时代以新的面目复活,但盼望你别丢掉了起旧日的特色和味道。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