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州是汉画像集中出土之一,发现的兰锜图和比武图数量众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3sam3m6og3 发表于 2023-1-30 11:5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3sam3m6og3
2023-1-30 11:54:42 34272 0 看楼主

考古发现的钩镶实物有:四川成渝路沿线、简阳灵仙庙汉墓、绵阳崖墓、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汉墓及鹤壁、河北定县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博物馆收藏钩镶的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兵马俑博物馆。从出土情况看,钩镶器形多呈弓状,通长61.592厘米之间,重量1500-1665克之间,两钩均为锻成浑圆的铤,铤呈圆柱形或扁柱形,向前钩曲,下钩的尖端呈尖锥状或圆球状,镶多用铆钉固定在钩架上。简阳出土钩镶和徐州博物馆、徐州兵马俑博物馆藏铁钩镶两端呈尖锥状。河北定县刘畅墓出土的钩镶,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盾上部有一刺,钩和镶上都有错金流云纹。河南鹤壁发现的汉代铁钩镶,两头的钩固定在镶盾上,背面当中有鼻,为手握之处。洛阳涧西七里河汉墓所出的钩镶长70厘米,盾形镶板比鹤壁的略长,镶面中部突起一尖刺,上端钩部,削钩有尖、后钩尖端为球状,f裴削柱上端为圆球,看不出有铆钉痕迹,钩镶板上有丝织物和髹漆痕迹。汉画像石、汉画砖中钩镶的图像资料最为丰富,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有发现。徐州是汉画像集中出土之一,发现的兰锜图和比武图数量众多,被学术界所重视。




徐州的兰锜图和比武图可以明确看出汉代武器的配备和钩镶的使用情况。徐州地区共发现了16块兰锜图画像石,刻画钩镶的有6块,分别保存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徐州汉文化景区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第一石是目前画像石上所见到的放置兵器种类最多的兰锜,画像正中立一武士,双袖高卷,一手执钩镶、一手执弓,钩镶的把柄系有飘带;身后置兰锜,放置有26件步兵所用武备。第二石是邳州戴庄出土,画面上层刻武库,共放置16件兵器和装备,依次为长铍、长戟、剑、誕、环首刀、手戟、弩、钩镶、盾、铠甲、箭菔等。第三石的兰锜架上悬挂着铠甲、行军壶、弩机;下面依次放置长戟,长矛、钩镶、环首刀、剑、誕、手戟、盾牌等;共放置21件兵器和装备;兰锜图画面为阴线刻,兵器的细节刻画得非常清楚,钩镶的把柄刻有花纹,还系有飘带。






第四石的兰锜架上摆放戟、环首刀、铩、矛等兵器,架上两侧悬挂弩、钩镶、铠甲、盾牌等。徐州汉文化景区藏兰锜图,上层悬挂铠甲、箭菔、弩机、粮囊;兰锜架两梃间依次放置铩、环首刀、手戟、长戟、长矛、钩镶、长剑、铤、殳、盾牌等,共放置23件兵器和装备,钩镶的镶鼻上刻画了飘带。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兰锜图,两梃间依次放置钩镶、铍、誕、殳等,共放置8件兵器,画面上半部虽残,仍能看出镶鼻上的飘带;下层刻有建筑、人物、车马。徐州汉画像石刻画钩镶可清晰看出两钩尖端是尖锥状,钩和镶上刻有纹样,镶鼻上缠绕飘带。可见,钩镶不仅实用性强,装饰华丽,更是身份的象征。钩镶常与长兵器中的矛、戟、铩,短兵器中的环首刀、剑、誕、手戟,远攻兵器弩机和盾牌、铠甲、箭菔、粮囊、行军壶等步兵所用装备刻画在兰锜图中。钩镶是汉代独有的步兵装备,能兼起钩拉、抵挡、推刺等作用,盾用以抵御敌刃,钩用以钩束敌方兵刃,以利己刃杀出,常与剑、环首刀配合使用,对峙剑、长戟、剑和盾等。






1.钩镶与环首刀组合




徐州铜山苗山汉墓,画面左边武士手持长戟猛刺对方,右边武士右手持刀、左手持钩镶,以钩镶轻轻一拨刺过来的长戟,右手持刀乘势直击对方面颊。徐州铜山十里堡出土比武图,左侧之人身着铠甲,手持长戟,正欲搏击;右侧之人赤膊上阵,与对方徒手一搏,以见高低;为了自我显示,将对战的兵器钩镶和环首刀摆放一边,空手推挡对方的长戟攻击,飞快转身夺取对方兵器?,这正是“空手取白刃”绝技;图右有三人持笏板跪拜华盖下高举环首刀之人,此人作号令状。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祠堂画像比武图,画面第二层,一武士一手持刀,一手持钩镶和对方搏斗,二人下方还刻画了钩镶与刀。邳州车辐山出土比武图,一人持长戟,一人左手钩镶、右手持环首刀,第三人左手持手戟、右手持剑,三人作比武状。徐州茅村汉墓比武图,中间的两个人,左侧的手持刀和钩镶,右侧之人手持刀和盾,正在对打,两侧有围观的人群。






2.钩镶与誕组合




邳州果满山出土比武图,一位武士腰佩长剑,手持长矛向对方刺去,另一武士左手持钩镶钩拨刺来的长矛,右手持誕向对方面颊投去,右上角一人右持手戟、左手持一棍状物。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比武图中,右面的武士持剑刺向对方,左面的武士右手持钩镶,左手持誕。两幅画像中持鈪的武士都是手握誕中间的把手,并且与钩镶配合使用。






3.钩镶与剑组合




徐州白集汉墓的比武图中,左侧之人一方面用钩镶推挡住对方刺来的戟,同时又用手中的剑向对方面部刺去。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石鼓祠堂比武图第七石,一人左手持手戟、右手持剑;另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持钩壤;后一人右手持剑、左手持钩镶,三人作搏斗状。除以上组合方式外,徐州“比武图”中钩镶的作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钩镶与刀、剑、誕、手戟等组合对战长兵器,多为二人对战。钩镶和长戟作战,最能发挥它的优势。苗山汉墓比武图中,左边武士将全身力量集中在长戟上刺向对方,右边武士持“弓箭步”用钩镶推挡,并钩住戟枝,拖拽压制对方,戟横出小枝被勾束后,乘机用刀砍刺对手,钩镶的出现是专为克制“卜”字戟而设计。铜山白集比武图定格在用钩镶推挡,用剑刺向对方面部的画面。邳州果满山汉墓比武图可以清晰看到持钩镶者勾住对方的长戟,用誕预刺向对方。另一种是钩镶与刀、剑、誕、手戟等对战短兵器,多为三人作战,其中有一方使用手戟和刀组合。钩镶在近身作战时可用镶推挡,直接用钩攻击,镶前突出的长尖锥推刺对方。






山东武氏祠和河南安阳曹操墓中出现了钩镶与短矛、钩镶与手戟的组合使用。武氏祠后石室第三石蚩尤画像中,头冠弩弓,嘴含箭矢,左手持剑、右手持手戟,两足分抓钩镶和短矛。安阳曹操墓中的“七女为父报仇图”刻有持手戟与钩镶组合作战情景,图像中一人左手拿手戟、右手持钩镶。徐州地区目前还未发现此种组合形式。从出土实物、文献记载、汉画像石图像等资料来看,钩镶盛行于汉代,流行于比武表演和行侠仗义的对抗中,深受贵族阶层喜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武库永始四年兵器集簿”中连续记有“盾九万九千九百一”“镶一”“剑九万九千九百一”。盾、镶、剑排列一起,盾与剑数量一致,应为配套使用,而钩镶只有一件。可见钩镶不是汉代军队的制式兵器。




结语



汉晋以后,随着戟逐渐退出战场变为仪仗用器,钩镶作战效能有限,也随之衰微以至绝迹。徐州地区出土的铁钩镶,以及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中刻画的钩镶,都是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尚武”精神的最直观地证明,而徐州的战争历史也为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增加了深厚的底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3sam3m6og3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427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