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读《藤野先生》,“惜别”二字别有况味(作者 王宇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諾篱hy 发表于 2020-5-8 12: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諾篱hy
2020-5-8 12:25:32 4320 0 看楼主


《藤野先生》是我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一篇文章,我非常喜爱,也记忆犹新。这篇文章作者是鲁迅,记述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有一位解剖学教授叫藤野严九郎的,对他非常照顾。文章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在文章里,鲁迅这样描写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的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

但鲁迅后来不学医,而是“弃医从文”了,原因是看幻灯片时大受刺激。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片中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拿获砍了头。日本学生山呼万岁,鲁迅先生备感屈辱:“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倔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他愤然退学,拿起笔做武器,来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

因为是匆匆离别,又因为藤野先生对他十分照顾,所以鲁迅时刻不忘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分别时送给鲁迅一张照片,希望也得到鲁迅一张照片,但鲁迅当时没有。离开仙台以后,就多年也没有照过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又因为状况也无聊,便连信也不敢写了……”。其实,那期间鲁迅归国觅职,也照过相,还很帅气,只是没有心情寄出。

1926年,已是文豪的鲁迅先生发表散文《藤野先生》,之后有人问,藤野严九郎是不是真名?鲁迅说是真名,并说十分想念藤野先生,曾托日本朋友打听过藤野先生的近况,但没有结果。1934年日本出版商岩波书店的老板来上海拜访鲁迅先生,并请求翻译鲁迅先生文集在日本出版,鲁迅同意了,只是有一个要求:《藤野先生》一文必须放入其内,他希望借这个机会找到藤野先生。1935年,文集在日本出版,鲁迅多次向出版商打听是否有藤野先生的消息,都一无所获。

1936年10月,55岁的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他的床头还摆着藤野的那张照片。

原来,藤野先生没有死,他生活十分不易,历经坎坷。1915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他因为没有外国留学经历而失业,后为谋生不得不来到东京一家慈善医院做医生,但很快又失业了,正在他再次四处找工作的同时,他的妻子病逝。中年失业又丧妻,落魄的藤野严九郎只好回到了老家福井县,投奔他的二哥藤野明二郎,明二郎在镇上开小诊所,收留严九郎在此行医。藤野先生再婚后,第二年他的弟弟藤野明二郎因病猝死,藤野严九郎常年在两个诊所之间两头跑,养着两家人,生活之不易可想而知。

1935年,藤野先生正在读高中的儿子藤野恒弥接到老师递给的一本书,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这正是鲁迅写的文章,老师嘱咐他拿回家问问是不是写的他父亲。看着鲁迅的照片和文章,藤野严九郎说:“这真的是周君啊!”但他要求儿子说:“写的是我,但你不要跟别人说啊。”

儿子很听话,真的就没跟外人说。其实这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有逝世,如果公布这个消息,也许师生俩还能见上一面。个中因由,只有藤野严九郎自己心底清楚,他给人家的托词,一是因为自己在“偏僻”之地行医,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医生,不配与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见面;二是是自己“不懂文学”,跟鲁迅见面不知“说点什么”?其实其中的“潜台词”就是自己“贫穷”和“没地位”,人家大文豪对自己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这个先生竟如此落魄潦倒……。

自1907年二人离别之后,先是周树人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肯联系藤野;后是藤野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愿联系周君。两厢自卑之下,这30年的跨国师生友谊,只落得照片背后两个字:惜别!

此时,我不禁泪湿衣襟,为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那么多年不能相见而感到痛心。于是,打开这篇初中时代学过的课文,又高声朗诵起来: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諾篱hy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32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