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辩士,这是一群巧舌如簧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8-18 14:0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8-18 14:06:58 2497 0 看楼主
今天我们来说说历史上有名气,头脑聪明的辩士。看看这些巧舌如簧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晏婴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传说,诸葛亮曾经作《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此诗表达了诸葛亮对三勇士的同情,而对晏婴进行了讥讽和谴责。清代诗人赵执信也曾作《三士墓》诗: 石父当年脱网罗,留将三士竟如何? 孟尝坐食三千客,拼将桃园杀几多! 赵执信的观点和感情与诸葛亮是一致的。而清代诗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诗曰: 勇士虽优兼智短,名心太重视身轻。 仪延并用终为乱,诸葛何须笑晏婴! 崔象珏表现了否定三勇士的观点,与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邹忌

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邹忌还建议威王整饬军纪,厉行法治,使齐国面貌为之一新,国力日强,致使当时的强国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齐国成为霸主。

淳于髡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

淳于髡还是齐国历史上杰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张仪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他以“连横”的战略,联合韩、魏,共击齐、楚,蚕食诸侯土地,使秦国疆域不断扩大。秦惠文君十年(328),被任为相,封武信君。四年后,秦国愈益强盛,他助惠文君称秦惠王,迫使魏国献上郡土地给秦国。张仪到楚国,劝楚怀王与齐绝交,秦即送还楚商淤土地六百里。楚果与齐绝交,又任张仪为楚相,派人随张仪接受返还的土地。这时,秦国危机已解除,张仪却说:“我说的只是六里。”怀王大怒。于前312 年发兵攻秦,但因与齐国绝交,秦军强大,楚军大败,死兵七八万,失汉中郡。前310年,惠王死,太子继位为武王。武王做太子时就厌恶张仪的为人,这时众臣都说张仪反复无常,秦国重用见笑天下。张仪离秦至魏,被任为相,不久死于魏。



苏秦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郦食其

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又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汉王四年戊戌初(公元前204年11月),汉将淮阴侯韩信嫉妒食其之功,发兵袭击齐国,齐王田广认为被骗,乃烹杀郦食其, 时年约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县)。

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楚汉战争后期,游说了齐国归顺,刘邦平定英布后,分封时很挂念郦食其,想封其子郦疥为侯,虽然郦疥多次领兵打仗,但军功未至于封侯,最后刘邦仍破例封郦疥为高粱侯。



蒯通

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世人都赞同老子“功成身退”的道理,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刘邦曾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兵不死,见金不死。金是指五行的金,泛指金属兵器。韩信功高震主,为刘邦所忌,“五不死”的承诺也没能保住他的命,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害,还累及三族。吕后将韩信骗到一个“精装”的房间里,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地,室内没有一兵一卒,只有一群手持竹枪竹剑和木棍木锤的宫女,韩信心里不由叫苦。有位宫女端着一个大木盘走到韩信身边,盘子里放着三样东西,三尺白绫、一杯毒酒和一把竹剑。韩信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天意如此!”言毕拿起竹剑自刎。



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的才华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答问都不是提前准备好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到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且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这些的。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给周总理设计了一个圈套。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险之处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 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西方记者的险恶用心,也反应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反应敏捷,不佩服也难啊!

把咱们敬爱的周总理和这些古代名士放在一起,相信没人不服吧,总理一心为人民,自己穿不好,又睡不好,但是他作为重要的领导人,经常与其他政党,包括外国人士打交道,从来没有丢过国人的面子,连外国人都佩服,把他放这里,相信大家也不会反对,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49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