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的教师,让乡村的孩子能在乡村快乐地上学
[打印本页]
作者:
东皇钟
时间:
2018-10-17 15:28
标题:
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的教师,让乡村的孩子能在乡村快乐地上学
请先点击上方“捡拾光阴的碎片”关注我们!
因为这样,乡村的教育一直落后
文:浅草
01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升学季。想必很多家长都是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地想给孩子寻一个好的学校。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也不例外,我也奔波在这拥挤的人群中为孩子寻找好“未来”。
上次孩子们参不雅观小学的时候,听到很多家长在校门口讨论。
有人说:“哎,现在孩子上个学真麻烦,总是为难外地人。我们在这里打工做贡献子女却要留守老家。”
“这学校对外地人太苛刻了,我们一个人工资三千多就要交一千块社保,如果不交孩子上学麻烦,每个月交有点吃不消。”
“如果我们这些打工的外地人都走了,这些学校又有多少孩子。”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发发牢骚事实却没有任何改变。
如果赚一点钱买这里的房就好办,可是很多人面对高额的房贷,退避三舍。说到底都穷呀!孩子上学从来都不是有钱人的懊恼。只是为难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所以才会有留守儿童 的出现!
我身边的人,他们为了本身多赚必然钱,把孩子都丢在老家里两个白叟带着,每一年春运的火车站旁湿润多少双眼睛。
02
于丹老师老师的一篇文章里记录了留守儿童的数据。
据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不容乐不雅观:
农村学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8.1%;
29.1%留守状态学生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
53.6%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
67.8%留守儿童有“学习成绩明显退步”经历;
超10%的留守儿童说父母“已死”。有11.4%的孩子称本身父母在一个月离世,而中国年平均死亡率为千分之七。显然,孩子故意填错表达对父母的怨恨情绪。
9.7%留守儿童视父母为路人。9.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亲或母亲去世对本身“几乎没有影响”,而把城镇的留守儿童纳入进来后,这一比例上升至9.7%。孩子的心理状态映照的是父母对他们的态度,与给多少物质条件无关。
母亲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遭受欺负比例高达58%。调查显示,留守与否直接关系孩子是否更容易遭到他人欺负,其中缺母留守状态最严重达到58%,其次是完全留守(指父母均不在身边)54%,再次是缺父留守48%。从数字中看,留守确实降低了孩子在人群中的地位,使其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看到这数据很心酸,我不让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决定回家伴随。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遍及呢!据网络报道: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少年强则中国强,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应从每一个家庭改进。
03
老家的乡村依旧是昔日的样子,我打算让孩子去村子里上学。后来打听到,如今,村子里有十几个人,几个年级都在一个班,班主任是50多岁的老头。一天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就不错了,孩子在学校不写作业,撕书扯本子老师也不管,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很多人不得不离开。
因此,有人去了城里,有人去了镇上,如果镇上不是过早的给孩子补课,我想我也会选择去的。
刚刚背上书包一年级的学生每次补课到晚上9点。这样真的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吗?过早的压力,过早的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会导致孩子厌学。晚上放学父母再接回来,洗洗睡也到11点多了,第二天七点又要送去。很忧心,学校一边喊着标语减负压力,一边又给灌输补课,补课就必然成绩优异不输在起跑线上吗?
我又把目标投向了城里,一打听才知道,进城的学校必需给交钱,托人找关系。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流程,少则8千多则1万元,这就是给你一个名额保你进阿谁学校。
我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对于我这样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一个月工资3000,我要苦干三个月,就是为了那一句,你可以上我们阿谁学校,这句话太贵了,但想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每一个家长不都是这样的吗?
0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城市太拥挤入学难的情况?还不是因为乡村太落后,没人注重乡村教育,所谓免费的义务教育,也没能得到真正的免费。
养一个孩子本身就不易,成长的环境也决定了他的视野。好的教育会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于是,很多家长绞尽脑汁即使挤破了头也要往城里挤,空寂的乡村,人烟稀少,没有人愿意去乡村支教,所以更招不到优秀的教师,只有聘请本地年长的人坚守岗位罢了。因此恶性循环。
真希望光辉可以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真希望政府部门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的教师,让乡村的孩子能在乡村快乐的上学,通过孩子们的努力走出乡村。乡村的未来需要大家一起携手共建!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