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由子路问路引发的情境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E个人    时间: 2018-10-18 07:22
标题: 由子路问路引发的情境教育

正因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他周游列国期间,途经各地,不竭有人投拜到他门下,跟着他一路做个“固穷”的君子。

孔子经过蒲邑,遇到兵变遭包抄,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跟随孔子,甚至拔剑要加入战斗,庇护孔子一行。

如果孔子的学说没有吸引力,人格没有感染力,这些异国青年不会舍生卖命终生拜他为师。

史载,孔门有弟子三千,受业通身者七十七人。这么多学生,每个人性格、趣味、追求各异,孔子却都能因材施教,随时点醒。

他时常采取情境教育模式,比如几个弟子围坐,让每个人说说本身的志向,然后按照弟子的叙述作出点评。尽管他往往不认可一些弟子的追求,但还是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和畅所欲言。

用他的话来说,不外各言其志罢了,无须上纲上线。

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孔子言传身教,结果每个弟子都能成材。

从55岁离鲁,到68岁回国,孔子在外漂了14年,最远到达楚国边境地区。

在楚国,当时的隐士圈里藏龙卧虎。这些隐士又有些不甘寂寞,逮住机会就出来羞辱孔子,还要挖孔子的墙角——把他的弟子挖过去,一起归隐耕田。

有一次,孔子要找过河的渡口,让子路去问路。子路遇到两个隐士在耕作,遂打招呼。

一听是孔子的门徒,两人开始对着子路唱衰孔子:你看这滔滔浊水中,尽是一些弃礼绝义、寡廉鲜耻的人,谁能使他们改变呢?你与其跟随阿谁“辟人之士”周游列国,还不如跟我们这些“辟世之士”在一起呵!

孔子听说后,很是失望,不外还是信心满满地感慨:唉,我们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假如天下有道,谁还会如此受累地到处奔波呢?

言外之意,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要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变化。

隐士主张“避世”。孔子主张“避政”,只要避开坏政治,不与其同流合污就好,对社会事务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尽管跟这些隐士志趣各异,孔子依然希望能够跟他们对话。

孔子曾说,我和这些隐士不一样,没什么可以,也没什么不成以。

社会是一本大书,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把广阔天地和一切际遇,都当成了课堂和教材。甚至在问路这样的琐碎的情境里,弟子们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都能领悟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求同存异的宽容精神。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