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以爱唤爱,以智启智,上城区表彰十佳特教,她们用心书写特殊教育者的温度 [打印本页]

作者: 天行健2010    时间: 2018-10-20 11:59
标题: 以爱唤爱,以智启智,上城区表彰十佳特教,她们用心书写特殊教育者的温度


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特殊的一个群体,虽然他们的智力不如常人,但他们通过本身的努力发光发热,在“智慧树”工作坊,他们亲手制作的咖啡和糕点让人感到爱和温暖,在世界特殊奥运会,他们组成的中国男子融合足球队,让人看到拼搏和自信,这些孩子,都来自杭州杨绫子学校。

中国的培智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杨绫子学校就是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现在它不仅是上城区特殊教育的金名片,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培智教育窗口。

目前,上城区已经基本构建了融合教育新模式,形成特殊教育办学新格局。取得这样的成绩,必定离不开一个群体——特教老师。上周五,在上城区庆祝第34个教师节“敢于有梦 勇于追梦 勤于圆梦”主题活动上,10名一线教师获得集体表彰,被授予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十佳特教“金桂”奖

上周,小编联系上其中三名获奖教师代表,她们一直在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向社会争取本就属于他们的尊严。



谁都不想本身的孩子生来就有缺陷

但为什么要放弃他们?

“老杭州”基本上都知道,杭州有条“盛名在外”的巷子——杨绫子巷,里面有所学校叫作杨绫子学校。因为背街小巷改造,这条巷子已经消失了近十年。

江玲在大学时学的就是特教专业,2002年毕业来到杨绫子学校。她还清楚地记得本身接手第一个班一共有12个孩子,时至今日,她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阿谁时候条件不如现在,能力缺陷不同的孩子分在同个班级,自闭症、唐氏综合症、学习障碍、语言障碍等,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江玲说,课堂上经常“状况”不竭,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满教室跑,课堂秩序都难以保证,教学与康复训练更是无法继续。这对于当年还是“新手”的江玲而言,是个莫大的挑战。



“我要搞清楚原因,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一直以来,江玲都在努力读懂每个孩子,尝试与他们建立起信任感。曾经有个自闭症的孩子,经常无法控制本身的情绪和行为,并且经常一到换季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在了解孩子的日常习惯后,江玲特别为他准备了一只懒人沙发,通过营造舒适的环境给予其安全感。渐渐地,这个孩子哭闹的次数越来越少。

回顾本身的特教工作,让江玲最感沮丧的事,不是本身花了很多精力却还看不到孩子的进步,而是孩子在努力的时候,有些家长却想选择放弃

确实,谁都不想本身的孩子生来就有缺陷。除了平时的日常教学,江老师还积极地与家长做沟通,了解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经验指导。“方法永远比困难多,我们都不能放弃他们。”工作16年,江玲依旧最享受教学和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学生们单纯,稍显笨拙,哪怕他们花了很久才学会写一个字,开口说一句话,都能让她高兴很久。



以前把这些孩子圈起来

现在要让他们走出去

杨绫子学校一直希望让孩子们走出去,希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常有交流,甚至未来可以一起接受教育,这也是上城区构建融合教育模式的初衷。

目前,上城区形成了以特殊学校(杨绫子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为主体,卫星班、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

去年9月,江玲就担任了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卫星班班主任,承担起日常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江老师别离在上城区随班就读工作推进会和杭州市随班就读工作推进会中承担重要任务:完成小组教学和个别训练教学,指导普通班级的老师对孩子进行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为了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江玲从常规教室课堂、户外活动课堂以及个别课堂三个方面进行了不同层面的不雅观察。通过三个层次方面的不雅观察,收集到了比力全面的数据,为后期的教学坚定基础。

“以前是把特殊孩子圈起来,现在要让他们走出去,让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融合教育让江玲看到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标的目的。

别给随班就读的孩子贴标签

你的爱再小他们都记得

目前,上城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内随班就读学生131名,卫星班试点学校2所,资源教室17个,别离分布于上城区六个街道,保证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资源教室。

在金都天长小学语文老师姜燕的班上,就有3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

2015年,姜燕接手四(2)班,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发现,班里有三个特别的学生。其中一对双胞胎,除了表面相像,连行为举止都异常同步。这两个孩子属于明显的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特别是运动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必然的明显的障碍。据姜老师不雅观察,这两个孩子不仅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更糟的是在班级里几乎没有任何表示的机会,从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作为一个班主任,该怎样去面对这些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呢?为了让他们能尽快地融入集体生活,姜燕努力做着尝试。



通过一段时间的不雅观察,姜燕发现这对双胞胎虽然学习能力有缺陷,但是学习态度却特别认真,笔迹也非常工整。每天安插作业时姜燕会按照他们俩的学习能力设计一些弹性作业,只要他们俩是认真完成的,都给予优秀的评价,讲评作业时,把他们的书写作业在全班展示。“有了成就感,渐渐地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有时还会带着问题来找我答疑。”看到孩子的变化,姜燕很欣慰。



此外,在学校开设的“淘宝式”拓展课上,孩子们在丰富多样的体验课程中收获了成长。“从剪纸社团到快乐厨工坊,两个孩子慢慢熬炼了基本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了必然的生活技能。”姜燕还记得孩子学习完包馄饨,每次煮好了馄饨还舍不得吃,装在碗里,端到办公室里请老师品尝。“其实,他们更懂得感恩,你对他们的一点点好,他们都很爱护保重。”姜燕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需要去研究的书,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些人比普通人慢一点,我们不该该给他们贴标签,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与我们普通人能力不同。



转眼,本年6月孩子们已经毕业了,这对双胞胎顺利地升上了中学,他们的抱负是成为幼儿园老师。

量身定制《学科个性化调整方案》

充分发挥普通学校优势

殷晓艳是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校资源教室的站长,本年也是她担任站长的第5个年头。

在这5年里,殷晓艳致力于推进高效资源教室的建设,把资源教室分为个辅区、谈话区、训练区、创客区,让学校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在这里收获成长。



此外,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不同情况,殷晓艳组织全体任课老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学科个性化调整方案》,对其进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式、作业、考试方式的多元调整,并开展同伴辅导和行为辅导,并按期进行调整方案的实施、跟踪和调整。

以个性化考试为例,除了按照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水平单独命题,降低试卷难度之外,还进行了考试方式多元化调整,如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分场考试,半途予以适当休息时间,针对读写障碍的学生进行口试测试,针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考试读题,陪伴考试等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有力的个性化保障。



谈到在特殊教育中,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有何优势,殷晓艳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全面的人际交往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为其打开新的社交窗口。

殷晓艳清楚地记得,本身班上曾经有一位“学霸”,起初他对随班就读学生得到的特殊照顾表示不理解,一直在纠结老师这样做不公平。在后来的相处中,他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毕业时这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这不是不公平,而是不相同。”殷晓艳坚信,不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不仅能让随班就读的孩子得到同伴引领,普通学生的同理心也能得到培养。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