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中国式教育”普通的家庭里全是“富二代”,这是个可怕的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tangyh156
时间:
2018-11-5 11:59
标题:
“中国式教育”普通的家庭里全是“富二代”,这是个可怕的时代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焦虑的父母。
为什么这么必定?
最直接也最直不雅观的证据:
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此前在“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第一年,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到了2017年新生人口比2016年减少63万。
这个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经济在增长,人口却不才降。
究其原因:养孩子的成本太大,压力太多,不胜重负。
身为教育工作者,每天身边听到的形形色色的话题讨论,无非两个:“一、生不起”,“二、养不起”。
如果再扩大一点就是:“中国人,生不起,养不起,住不起,甚至连死都死不起”。
养个孩子是多大的开销和工程啊,大到你一辈子都在为之拼命。
身边有多少普通家庭,一个个把孩子当富二代养。
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都要用最好的。
看到别人孩子穿巴宝莉,赶紧给本身孩子换上LV,
别人的孩子报了钢琴班,赶紧给本身孩子报上舞蹈团。
完全不顾自身经济实力是否足够,甚至不惜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好的学校。
像《虎妈猫爸》里面赵薇为了女儿能上重点小学败尽家业也要搬进学区房,我相信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毕竟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本身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且不说时代不同了。
这一代的孩子身上背负的重担更多是父母给的,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本身没做到的,本身的抱负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然后其它一切物质全都满足。
这样的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孩子在父母的重负下坚强成长,成为新一代逆袭,要么孩子在重压下不胜重负最后越来越变节,成为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然而,重压之下,大多数孩子都是后者。
故事发生在郑州,一个五年级男孩因为不想上补习班离家出走。
妈妈紧抓着儿子,生怕一松手他就会跑掉,电动车倒了都没有去扶,可儿子完全不能理解妈妈的表情。
气得妈妈大哭:
“借钱给你上补习班,还不是为了让你学得更好,没有学问怎么能行?”
视频很短,看得人心疼,不知道男孩后来有没有乖乖去上补习班。
但这位妈妈的育儿方式,却着实让人担心。
现如今,有多少父母为了养育孩子负重前行?可败尽家业地养孩子,却毁掉了不少家庭。
中国式育儿的一大特色:家长拼命赚,孩子拼命花。
在中国,养大一个孩子,粗略统计至少需要100万。有很多家庭不敢生二胎,不是生不起,而是养不起。
有句话很贴切,头胎就是最好的避孕药。
家长赚钱的速度,远远比不外孩子花钱的速度。花了,心疼,不花,更不踏实。
湖北的刘先生,是一家私企的普通职员,月薪3000,家中并无闲置存款。
儿子想去澳大利亚游学,一次的费用大概是5万元。刘先生出去借钱,完成了儿子的梦想。
其实父母的用心良苦,想想不难理解。
本身这辈子已经这样了,不能因为条件差就耽误了孩子,拼尽全力也要让孩子脱贫,将来有出息。
寒门逆袭,本身得先给孩子创造条件。
可是,败尽家业式育儿,却偏偏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这些年的新闻里,有不少孩子抛弃父母的例子。可你仔细回顾,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里,都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父母。
成都一位年近60的父亲,在微博上怒斥女儿骗走了他320万。
当初他送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女儿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学,他毫不犹豫拿出了毕生积蓄300多万送她出国,说好每年给她30万,不够再加。
可女儿出国仅1周,就把他的银行卡盗走了。取光了所有的钱,不单没去学校报到,并且还和男伴侣吃喝玩乐,买奢侈品炫耀。
父亲劝女儿回头,好好完成学业,可女儿依旧我行我素,还把父亲的微信和微博全部拉黑,铁了心和他断绝父女关系。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可这个小棉袄却是黑心棉的,很让父亲寒心。
这位父亲后来在微博里写道:
“关于孩子的事追根溯源,他有不成推卸的责任,对女儿太溺爱了。劝各位父母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教育家卢勤曾说:“过分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
父母过度地付出,只能养出一个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的「白眼狼」。
在中国父母的思维里,再穷不能穷孩子,孩子想要的东西轻而易举就会得到,无形之中,他会把你的付出变成理所当然。
今天,虽然我们不需要刻意让孩子吃苦,但金钱不雅观的教育还是必不成少。
孩子的生活标准不能比父母标准高。
在中国的家庭里,经常看到一个现象:“普通人家的孩子,活得像富二代。”
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在向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你的地位超过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本身特别重要。
在这一点,中国的父母真的错的很离谱。
每个人的需要都应该被尊重,不是只有小孩子才特别重要。
生活里,很多妈妈的委屈,其实也来自于本身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
可是,妈妈和孩子一样,每一个需要都值得平等对待。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做「稀缺心态」,说的就是你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
如果你经常和孩子谈钱,他就会对钱特别敏感。「缺钱」让他产生强烈的「金钱崇拜」。
这些年,不雅观察身边的伴侣,我发现一个现象,对金钱敏感的家长,养出的孩子也会把钱看得很重。
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说:
“我们家没钱,只能靠你努力学习以后赚钱。不要和人家比,人家有钱,咱家买不起。”
孩子慢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我们家很穷,我不如别人。这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
这种孩子每次花钱都会产生负罪感,认为本身是家庭的拖累,渐渐变得自卑。
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决定他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而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乐不雅观地面对缺失,毕竟人这辈子,再优秀,也不成能尽善尽美。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黑人老爸克里斯就是个好例子。
在面对妻子离开、事业失败、生活穷困潦倒之时,他带着儿子露宿街头,可无论怎样艰辛,都没有跟儿子说过一个苦字。
他教育儿子:“不要悲不雅观,要捍卫梦想。”
生活再苦,都要告诉孩子:“通过努力生活会变好。”
好的教育是舍得让孩子白手起家
曾经看过一个泰国公益广告,引人深思。
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由于家里贫穷,妈妈没有钱给她买冰淇淋,她看到妈妈很辛苦,就本身开动脑筋,用菠萝做了一个冰棍,并拿到市场去卖,通过卖冰棍补助家用。
这个过程,带给了她意想不到的快乐。
为人父母,为孩子付出并没有错,错的是方式里应该多一点智慧。
培养健康的金钱不雅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别把本身活成孩子的提款机。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满足本身的需要。
他们不会为孩子无条件付出,更不会让委屈破坏亲子关系。
他们都明白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仅是砸钱这么简单,既要培养健康的金钱不雅观,要要教会他们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
可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先有好心态。
父母的好心态哪里来?
无非是被娃填满的生活里,给本身一点空间和满足。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