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日本诺贝尔奖背后的3个教育启示,期待能带给伴侣们一些思考启发 [打印本页]

作者: 不死之谜    时间: 2018-11-12 15:01
标题: 日本诺贝尔奖背后的3个教育启示,期待能带给伴侣们一些思考启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缓洗砦竽读、善于阅读,并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比如,新晋诺奖得主本庶佑之前在获得国际科学大奖京都奖基础科学奖项时曾说:“做研究不仅仅要埋头苦读。要通过好奇心来自我驱动,且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在我看来,这才是科学的起点。

名校君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日本诺奖背后的3个教育启示,期待能带给家长伴侣们一些思考和启迪。

1 接触自然,萌生好奇心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在他看来,让小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

他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缓洗砦筅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都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

昂首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也许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本身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不雅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本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力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

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本地的自然特色。

2 在阅读中引领成长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标的目的。

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3 注重培养孩子自立精神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成少的外部条件。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不雅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本身所有。

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不雅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

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本身打工赚取,不然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日本人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深思,除了教育体制和科研环境,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也确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也许我们仍有差距,但这也是可进步的空间,教育,从现在抓起,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家长心中的“诺贝尔”!
作者: aa斐然    时间: 2018-11-12 15:02
转发了
作者: 林少    时间: 2018-11-12 15:03
我没上过大学,但是我培养俩孩子都是按照他们的兴趣加以引导,同时不让他们接触太多的成人的是是非非,基本上上大学前都保持一个纯净的环境。
作者: weirdos    时间: 2018-11-12 15:04
中国教育早已抹杀孩子好奇心!教学都是研究考试套路!
作者: 时来运转    时间: 2018-11-12 15:04
中国人就算了……
作者: 譊麗    时间: 2018-11-12 15:05
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作者: D调    时间: 2018-11-12 15:06
我想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过程,以后中国也会很多这样获奖者
作者: fenaini    时间: 2018-11-12 15:06
我们的强项是培训,测试……脱离了现实只是停留在了纸上
作者: Jakay    时间: 2018-11-12 15:07
对比与反思 ……
作者: JERRY仔    时间: 2018-11-12 15:08
你已经找到去配方,你去干吧
作者: 谣瑶    时间: 2018-11-12 15:09
你启发你就好
作者: 董生    时间: 2018-11-12 15:09

作者: Zero纸飞机    时间: 2018-11-12 15:10
这个启示大了去了,全民都好好反思、铭心刻骨的红着脸找找原因吧,为什么我们不能、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到?为什么……
作者: 蓝桥别墅    时间: 2018-11-12 15:11
问一句按你说的有一个美好童年的都能获得,若贝尔奖吗?所以不要再扯了
作者: HELENA    时间: 2018-11-12 15:11
中国教育的失败在于知道缺点却不改进!别人的教育是正视缺点和改正错误为标的目的。我们是以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为耻辱!以掩盖·忽略错误和问题为本事!
作者: 远航    时间: 2018-11-12 15:12
转发了
作者: persistheihei    时间: 2018-11-12 15:13
转发了
作者: 村长    时间: 2018-11-12 15:13
转发了
作者: 源馨    时间: 2018-11-12 15:14
转发了
作者: 论坛波少    时间: 2018-11-12 15:15
转发了
作者: jovita    时间: 2018-11-12 15:15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