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试题及答案1 [打印本页]

作者: 弈雪悠然    时间: 2018-11-13 17:37
标题: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专项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第1题 (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水平

C.生产力水平

D.文化发展程度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教育要扩大规模和加快速度,必需有足够的人、财、物的投入,而这些只有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

第2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下列教学策略中的( )。

A.个别化教学

B.情境教学

C.发现教学

D.指导教学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个别化教学。情境教学和发现教学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第3题 以下咨询方法中,属于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 )。

A.深入共感

B.鼓励表达

C.改变认知

D.行为契约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A、B两项属于侧重情感的方法,C项侧重改变认知,D项侧重训练行为。

第4题

对学习时间的办理属于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

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办理策略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资源办理策略是辅助学生办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本身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习时间的办理属于资源办理策略。

第5题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不雅观点的方法是( )。

A.熬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题于是对说服法的具体解释。

第6题

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

A.教育的形成

B.教育的类别

C.教育的层次

D.教育的历史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按照学校教育的历史,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第7题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维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第8题

学习策略的核心是( )。

A.计划性

B.规则

C.方法

D.监控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第9题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不雅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是( )。

A.教学方法

B.教学目标

C.教学环境

D.教学策略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第11题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

A.课堂办理

B.课堂情境

C.课堂纪律

D.课堂气氛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空制。

第12题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 )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抱负国》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代表作《抱负国》中。

第13题 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并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第14题

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阿特金森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D

第15题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阶段性

B.挨次性

C.不服衡性

D.差异性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过程,有时快有时慢。

第16题

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是( )。

A.社会文化

B.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力水平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必然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第17题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遍及性,科学性

C.科学性,遍及性,基础性

D.强制性,遍及性,基础性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由义务教育的特征可知。

第18题

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技能的种类有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心智技能也叫认知技能、智力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第19题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比拟,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第20题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

B.思维表象

C.动作表象

D.定向映象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不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第21题

概念是用什么来表达的?( )

A.句子

B.词

C.言语命题

D.图式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来表达的,概念往往和表象联系在一起,表象经过高度抽象、概括,离开了具体形象,就成为概念。

第22题 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 )

A.人的潜能

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的心理本质改善的程度

D.有无心理疾病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有无心理疾病属于生理健康评估。

第23题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这表白德育要遵循( )。

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B.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D.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要求在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中不要操之过急,要经过多次的培养和矫正训练。

第24题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A.威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第25题

要解决《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当贯彻( )原则。

A.教学相长

B.综合课程

C.长善救失

D.藏息相辅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长善救失”是指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失误。“过少、过急、过难、过易”这四种弊端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教书的人知道了学生的这些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弊端。

第26题

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测验的定义。

第27题

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注意是和意识密切相关的,但是不同于意识。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必然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此,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第28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可得出答案。

第29题

下列不属于课堂情境结构的是( )。

A.班级规模的控制

B.课堂常规的建立

C.课堂纪律

D.学生座位的分配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课堂情境结构包罗: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第30题 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

A.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由古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可知是宋代以后。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第31题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试题解析:

正确。理由:略。

第32题 现代班级办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办理机制。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班级办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办理机制。

第33题 心理评估的功能只是进行心理诊断。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心理评估不该只是运用于心理诊断,也应运用于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

第34题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1)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挨次,丽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抱负和崇高价值不雅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抱负和价值丽牺牲一切。(2)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

第35题

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遍及向高等教育延伸。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遍及向中等教育延伸。

第36题

父母认为学校的教育不合理或者是不符百口长要求,有权拒绝让适龄孩子到学校上学。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义务教育具有法律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即使是家长,也不能违反法律。

第37题

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1)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示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表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第38题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试题解析:

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但并不料味着它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因为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第39题

组织策略不需要在记忆的材料中增加信息。

试题解析:

正确。理由: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第40题

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试题解析:

正确。理由: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第41题

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试题解析: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中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不雅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42题

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试题解析:

(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第43题

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试题解析:

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按照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化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不雅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不雅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控制情境。(2)排除无关的因素。(3)数量记载精确。(4)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

运用实验法应注意:(1)实验前做好准备。编制学年或学期的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的课时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编制实验小组。学生做好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按照情况可进行全班或个别的指导,随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实验后要总结。教师视全体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第44题

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试题解析:

(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提供良好的社会行为榜样;(3)将助人行勾归因于利他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第45题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试题解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遍及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能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46题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试题解析: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第47题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单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并且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这些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别离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鞭策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试题解析: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罗差生在内)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第48题 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于是把头发剃成足球式的形状。第二天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不然不准许他上课。于是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刘某来到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他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也说不准许其上课。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学校准许刘某上课,但是刘某在校期间(要遵守学校纪律)要真正认识到本身的错误。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依然不允许他上课。运用相关的教育法规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学原理回答: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试题解析:

(1)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们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地教育、帮手,不得歧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罗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权”,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权”。

(2)从情理的角度说,初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情理。

(3)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摈除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必然的责任。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