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地产商裁员、降价、更名的背后,释放了什么房价信号? [打印本页]

作者: 君君    时间: 2018-11-14 08:19
标题: 地产商裁员、降价、更名的背后,释放了什么房价信号?
任志强说,房子如果没人投资,就没有租赁住房,言外之意房子就是用来投资的。去年底的时候,他说我不能说未来房价是涨是跌,但是人民币必然是贬值的。不言而喻,他最终想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把钱放在手里贬值,不如用来买房子,当前投资房产仍然是财富增值保值的最好渠道。



近年来,任志强虽然正式退休了,但是他依然活跃在地产各大重要会议上,俨然成了地产圈最火的网红,2个月前他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又忍不住开炮了:明年你有钱也可能买不到房子。这次虽然未直面提及房价,但是透过他的话语很多人感觉到的焦虑依然不比之前任何一次少。

随着调控的不竭深入,尤其是中央对于楼市的定位从“房住不炒”上升为“遏制房价上涨”之后,亿万民众对于任志强“房价永远上涨”的言论,都不再盲目听从了。任志强“预言帝”这块金字招牌恐怕也要砸了。

要知道,调控伊始所有人对于政策还都是基本保持着不雅观望态度,开发商和炒房客都盲目自信,甚至一度豪赌调控会适时松绑;但随着楼市调控不竭深耕拓展,楼市各既得利益者都认清了现实,不再幻想调控政策会松绑或取消了,尤其是苦苦挣扎了2年之久的广大缺钱的地产商,现在都在谋求改变,希望通过转型或改变布局,以应对楼市即将到来的寒冬。



比来一段时间关于地产商的新闻屡见不鲜,地产商裁员、降价、更名的事实更是被很多专家学者百般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房地产拐点来临的表示,地产商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些举动大概率是估摸着房地产大势已去,提前做好应对办法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地产商企业办理的基本策略,不必大惊小怪,并不足以判断房价的变化。

但奇哥认为,房地产无小事,尤其是涉及政策和地产商的重大事件,背后必定隐藏着巨大信号,搞懂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或能读懂房地产的走势,摸清房价脉络:



首先,地产商裁员潮来临。

随着调控步入深水区,市场集中度也一再提升,房企各层面均被巨大的焦虑和压力所笼罩。其中最大的表示是,多家房企先后被曝出“裁员”事件。近期,包罗泰禾集团、绿地、华夏幸福、长江实业上海公司等接连被曝出部分地区的“瘦身”计划。

那么企业在什么时候会选择裁员呢?相信不说大家也都知道,经营出现异常了,说白了就是赚不到钱了的时候会选择裁员。企业被逼到以裁员的方式来应对资金危机,可想而知资金链已经非常吃紧,日子已经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了。



其次,地产商降价卖房扎堆涌现。

地产圈历来都有“金九银十”的说法,但是本年的“金九”却有些尴尬。不仅销量大减,并且一大批地产排名靠前的企业都选择主动降价卖房了,恒大、碧桂园、泰禾、万科这些根本不成能出现在降价名单上的企业,都赫然在列,这还是十年来的首次。从一线的北京、上海、深圳,到二线的杭州、合肥,再到三四线五六城市,楼盘打折降价促销比比皆是,魔都上海还有开发商打出了“买房送宝马”的噱头。地产商眼下为卖房,可谓是无所不消其极。

地产商打折降价必然招致前期业主的不满,因此随着降价促销活动而来的是大批的业主维权事件,从合肥到西安,再到杭州、北京,地产商不得不承受着降价带来的老业主维权抗议的双重打击。

要知道在两年前,这是任何人都不敢奢望的情况,因为那时候所有人都遍及认同了“开发商把房子炸了,也不会降价卖给购房者”的属性设置。地产商主动降价卖房,这背后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首先,地产商很缺钱,这点已经坐实了,降价不是为了让利给购房者,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以价换量,加速回款,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其次,调控压迫力很强,地产商融资渠道受限、发债受阻、限价挤压利润等压力下,降价卖房是地产商回收资金的唯一手段;

再者,从加入降价促销阵营的企业级别来看,我们大概率能够判断出,房地产调控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当万科、碧桂园、恒大这类龙头企业都参与到降价促销卖房极力降低负债的时候,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房地产后市依然相当艰难,这些龙头房企的一举一动都反映了房地产的真实情况。



再者,恒大、万科、保利等一大批地产商扎堆更名,去地产化。

国内十大房地产商,八家已更名去掉“地产”二字。

2016年6月16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公司名称由“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变换为“中国恒大集团”的决议案已获股东会通过;

2018年3月1日万达毅然做出了变化性的举动,王健林公然颁布颁发“今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且同时颁布颁发万达商业也正式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

同年3月23日,龙湖地产发布公告,将更改公司名称,由“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更改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紧接着9月12日,保利房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变换公司名称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中不再有地产字样……



未来的楼市,不只有短期调控,更有长效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房企纷纷转型,开始淡化自身的房地产属性。两年来,房地产调控“房住不炒”、“积极去杠杆”的浓厚氛围下,我们不难发现地产企业已经处于夹缝之中,融资渠道被严防死堵,借钱成本不竭高企,且发债屡屡被限制,地产商无疑是金融去杠杆中最大的牺牲品。国家明确资金未来要合理引导至实体制造业和小微里去,地产企业更名本色上是多元布局的开始,更是企业已经意识到地产开发已经颓势难阻,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总结来看,奇哥认为地产商在这个时候选择裁员、降价、更名等多种举动,这或将是房价开启下跌的信号,因为对于高负债又资金链承压的房企来说,降价或许是目前能够选择的唯一渠道。

此外,这也预示着房地产大张旗鼓地拼规模,大开发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居民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这必将倒逼企业在产品上下功夫。房企未来只有勤修内功,才可能保留下来。
作者: kytt    时间: 2018-11-14 08:19
我家一个三线城市连高铁都没有,这二年调控到一万多了。便宜点的也得6.7千。本地一个月二千多块。
作者: 幸运随风飘过    时间: 2018-11-14 08:20
资产全面泡沫化
作者: 小提琴    时间: 2018-11-14 08:21
就算没有这些大地产商我相信还是有建房的
作者: 陳媛媛    时间: 2018-11-14 08:22
拐点到了
作者: 潇洒哥w    时间: 2018-11-14 08:23
房地产商更名本色是为了融资手续合规才更名的!融到资后继续投入到地产项目中去的。不然银行不能批的。国家要求资金投到实体与小微企业,大地产商以前所有项目都是银行借贷给他们才能运转起来的。现在打着多元化的名义忽悠顶层领导罢了。
作者: 夢菲兒    时间: 2018-11-14 08:23
一个贫困地区!工资一千多!房价上万!
作者: 天热打肋赤    时间: 2018-11-14 08:24
走那里都是建房子的,放眼望去都是塔吊啊
作者: 陳媛媛    时间: 2018-11-14 08:25
虽然现在房价高,但是我看到一个大趋势,人口下降会越来越快。
作者: 华锐品牌    时间: 2018-11-14 08:26
我天津武清普通工人工资在三千摆布,城区房子在两万五千一平,周边也一万四五,可想泡沫之大。
作者: 谣瑶    时间: 2018-11-14 08:27
你不刺破,人家给你刺,还是本身慢慢刺好
作者: weirdos    时间: 2018-11-14 08:27
可是上海的新房大多仍然是必需摇号才能买到房。
作者: 譊麗    时间: 2018-11-14 08:28
房地产企业保留也需要成本,而一个有价无市的事物无疑是增加了房企的成本。现在的市场所谓的钢需已经名存实亡,现在的国民有几个能够拿出几百万的「除了倒房的」?所以现在的房企是越做越死,这已经不是国家扶持所能解决的问题。房产企业只有主动让利让房价与社会同步才是正路,不要过分依赖国家,有些事情国家也是无能为力。
作者: 悠然剑南山    时间: 2018-11-14 08:29
房地用来住的,不是用来钞的。吃,住是大事。
作者: 陳媛媛    时间: 2018-11-14 08:30
任何个人私利都不能和国家政策抗衡,点赞
作者: 櫻錵蘰舞    时间: 2018-11-14 08:30
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经济危机下一切都是浮云
作者: 狼嗥    时间: 2018-11-14 08:31
只要是商品,没有只涨不跌的
作者: 梦醒·时    时间: 2018-11-14 08:32
不是不买是真买不起 我家温州瑞安的 四线的县城 三千的工资 房价两三万 请问专家怎么买
作者: ey5173    时间: 2018-11-14 08:33
若干年后 除了房子就是房子 鬼屋越来越多
作者: 枉费心机    时间: 2018-11-14 08:33
大势所趋,保汇率就要弃楼市,保楼市就要弃汇率。二选一的事情,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一个是稳健的货币环境。国家现在是既要,又要,很可能一个都保不住。
作者: wei450391168    时间: 2018-11-14 08:34
这些信号释放了可能又要涨价,[酷拽]千万别停涨,就是喜欢看着高价又买不起的感觉,那种酸爽的感觉你们不懂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