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原创家庭教育微成长」父亲教育缺位怎么办?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冬冬    时间: 2018-11-23 20:49
标题: 「原创家庭教育微成长」父亲教育缺位怎么办?
文/刘海勇

教育在开始走向多元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了多元的思考,正如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样,支撑起孩子全面发展的已不再是一元而论了。同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也不再只关注着孩子的学校教育,继而关注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面向家庭教育时,又继续深入思考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原生家庭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二孩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思考关注不竭,表露的问题也不尽,学生父亲教育缺位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





思原因,造成学生父亲教育缺位的成因有哪些?

留守儿童是最大的群体,不仅父亲缺位,并且母亲也缺位,一直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离异家庭居其次,多数离异孩子都是跟着母亲的居多,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然也有少许是父亲亡故的;这些孩子的缺位还是看得见的,孩子身上所表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现上全社会的努力,妇联、民政等多部门对这些孩子的物质关注、学校教育的精神关注,多少都有些填补,如集体生日、党员接对等活动。

最可怕的是形存实亡的父亲教育缺位,其一是因为传统不雅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相夫教子”的影响,负责孩子教育的自然就是母亲,而父亲负责在外奔波,一回到家已是疲劳不胜,对孩子的教育自然是不上手;其二是父母教育不雅观念不合,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原则不一致,因此会冲突,冲突后,必然会有一方退出家庭教育的舞台,在家庭教育中,一切都是母亲作主。甚至在孩子的眼里,父亲也是家庭教育的被管教对象,此类现象在现实中还是满多的。





看问题,学生父亲教育缺位带来的问题有哪些?

首先让我们班主任感到棘手的是在班级里容易形成负向的舆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遇上问题很喜欢用抱怨、推责的方式应对,再加上三五位同学的随声附和或推波助澜,最终带来的是莫须有问题的放大,是家长的舆论,是家长对老师的质问,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抵触,甚至是无理取闹。

其次是班级里的告状声、哭声无穷无尽,因为感情世界的失衡,孩子对感情的满足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必将要获取满足的途径。用哭来控制或者是表达述求的行为将成为常态,与此相伴的就是告状声不竭。

再次是沉默抗拒、背后阴招的案件无休无止。沉默抗拒是哭的别的一种表示,觉得哭没有实现本身的需求满足,那就采取另一个极端来表示,或者本身直接采取行动,如采取阴招,如影响同学、如藏同学作业、如课堂上踢同学、如踩踏同学书本作业……

上述问题给班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对班级整体影响不大,但对其个人却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就表示在个体身上的一些问题,如孩子恋母,孩子的胆小,孩子做事缺少毅力,表达内心的需求时,缺少阳刚的一面。或者是走向另一个端点:女汉子、小大人、缺童真等。





来对策,学生父亲教育缺位的有效补偿有哪些?

面对问题,我们的解决策略也是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补偿,要做到标本兼顾,同时在做的时候是有讲究的。

首先,直不雅观思,父亲教育缺位,那就从角色入手,找父亲角色或角色相关替代。

父亲教育缺位,就从角色入手,如果是人物缺失的就从人物入手,父亲在外奔波的可以让父亲多回家陪伴;如果是离异的,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父亲在一起;如是亡故的,那就找寻与父亲角色相似的,如舅舅、伯伯、祖父等。还有孩子要好伴侣的父亲也是可以借助的好角色。

在此特别一提的是,找一位或几位男教师任教本身的孩子,孩子通过与男教师的交往,感受到相关角色的替代。当然,在此前家长与教师必需做好充分的沟通,从孩子父亲的基本情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生日及主要伙伴,从孩子与父亲的交往情况等等方面要做充分的全面的了解。





其次,间接虑,父亲教育缺位,那就从体验入手,找父亲元素或元素相关替代。

角色仅仅是准备,如果操作不妥,也许还会起到负面作用,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重点工作还是在体验活动,那创造些什么活动?

首先安排的自然是亲子活动,既然是父亲教育缺位的,家庭多半是忙碌的,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也是稀缺的。孩子的主见、孩子的独立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熬炼与提升,虽然一些家长都说到孩子都不需要我们怎么讲,他(她)都挺好的,而其中就有一些“假象”,既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他(她)在外所受的伤害都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心灵的饥渴是得不到满足的。当然,并不是让亲子凑在一起热闹起来就行,其中还是要一番讲究的,如谁是活动的主体?现在多数班级组织的亲子活动,都是由家长唱主导,孩子只是名义上主体罢了,对他们的熬炼与提升效果不明显。再如亲子活动中的角色关系不明显。既家长是具有示范功能的,决不能代劳,孩子是要不雅观察学习,能够独当一面的,而不是一味求助,或是一脸的情绪,即便有困难求助,也不会好好沟通。

其次是对抗运动。父亲的元素中必然会有力量与拼搏,团队沟通与协作,坚持与责任担当等。而在体育对抗运动中,这些元素都会表现的淋漓尽致。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孩子在体验与感受中学习,在学习中熬炼,最终能让这些坚硬如石的,安靖如山的优良品性积淀下来,那父亲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再次是徒步活动。爬山、长跑等活动也是很不错的安排,当然在此活动中必需安排父亲(其他孩子的)领队,在途径中一视同仁的鼓励,一视同仁的关心,一视同仁的沟通,不仅让孩子感受的身范,也得到“父亲”的言激。

最后是意念活动。意念活动就是从思想层面、从意识层面、从认知层面对孩子的感受上寻找爸爸的元素,以此在孩子的意识层面固化父亲的品性。《找爸爸》,以此为题在家庭中找一找谁最像爸爸;《我的“爸爸”》,以老师班主任为角色,写一写《我的“爸爸”》,让孩子学有对象,思有对象;《我们的“爸爸”》,以小组活动中同学的“父亲”为对象,写写他在活动中的二三事,寻找成为我们公认为父亲的点滴与品性。安排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在意识层面提炼父亲的核心品性,能在孩子心中固化,并以此作为本身的成长动力目标。









最后,科学究,父亲教育缺位,那就从细节入手,找正向指引或积极相关替代。

亲子活动从搭配开始。为了让父亲教育缺位的孩子得到“父亲”角色的关爱,在安排上是有讲究的,父母与孩子不能全以“亲生血缘”为原则搭配,不然会让父亲教育缺位的孩子心生妒嫉,反而起到补偿教育的反作用。错位安排不仅可以让孩子有对比感受,也可以在活动中“假装”一回,直到真正感受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特性,互补这两种以不同方式表达爱的客体。但更重要的是当大家面临失败时都是以包容的方式对待本身的“亲人”,成功时,都是毫不鄙吝地称赞本身的“亲人”。其实这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但是仅仅是因为亲生的而显得很鄙吝。

小队组合精心而无痕。有时我们会面临好多个家庭角色教育缺位的孩子,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因此,在我们组织活动前,必需有意地将不同情况的家庭安排在一起,有父亲教育缺位的孩子,必需安排一位有感召力的父亲任队长;同理,有母亲教育缺位的孩子,必需安排一位有感召力的母亲任队长;如此这样在活动中可以实现互补,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有深刻地体验与感悟。

项目选择个性有正向。在面对父亲教育缺位的孩子,我们力求安排力量型、沟通型、合作型、挑战型的体验活动,例如户外拓展中的高空跨越、毕业墙、击鼓颠球等活动。积极、阳光、挑战是关键因素,目的在于让这些父亲的元素在孩子身上有体验、有沉淀、有生成。

不论是补偿还是角色替代,缺位之后的弥补终归是复杂的,是打折扣的,完全没有原生的来得实在,来得高效。





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教育成长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不竭地挖掘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只要重视,只要真行动,孩子的“育”才会真正落地,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健康的。
作者: yeying520    时间: 2018-11-23 20:50
父亲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角色。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