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人民日报刊文评金庸:大众文化,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打印本页]

作者: 钟馗    时间: 2018-11-29 11:06
标题: 人民日报刊文评金庸:大众文化,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10月30日,作家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伴侣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号头条选题,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读他作品时的动人一刻。

一个文化人的离世,引发如潮感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过、感染过,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过本身的青春,人们不会对他如此感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人们记诵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后,正是金庸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生的对读者表情怡养、心智启迪、心灵温润的影响。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有人这样回想:“多少‘70后’‘80后’曾在被窝里、在课堂书桌下,阅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有人这样写看他作品后的收获:“这二十几年,金庸的小说是我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最多的作品。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纯粹创作技艺方面的认知的变化,亦有文化历史价值不雅观多个方面的新发现。”

一些人急于评价说金庸的作品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说他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开辟了大众文化的新境界。相较于此,金庸作品读者的留言与感想,道尽的是他的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这一不争的事实。也许,对作品历史地位与高度的评价,可以留给时间。但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

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写的虽然是武侠小说,但他的群侠“更贴近于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爱恨纠缠,也有迷茫的困顿无助。但如羽化之蝶,历尽劫波,终成大侠”。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侠,不少都有着一种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有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种见义勇为、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在相当意义上说,金庸运用的是武侠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抒写世道人心,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博得大众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

金庸走了,但他留下了读者众多的作品。我们期待更多作家创作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陪伴人的成长、滋养人的心灵。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骑猪逛街    时间: 2018-11-29 11:07
怀念金庸,追忆他缔造的侠客梦,是因为人们依然需要“侠客”,在遇到危难时有人挺身而出,在陷入困境时有人伸出援手,惩恶扬善,侠义情怀,永远不外时。只是,当代侠客不需要佩剑,不需要挎弓,更不需要以暴制暴,而是在法治社会里理性而又充满热忱的去帮手每个人。这是侠,是义,也是仁……
作者: 大金牛    时间: 2018-11-29 11:08
“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作者: xyy060925    时间: 2018-11-29 11:08
我从来沒有看过金庸的书,当然对他很是不屑。本来他是正能量的大侠的化妆师,幸好我至今没有看,以后也不会看他的书。
作者: 天神的守    时间: 2018-11-29 11:09
斯人作品,也就是作品。称不上优秀,和本山的小品一个档次。
作者: 明莹    时间: 2018-11-29 11:10
大师!无论从哪方面!
作者: ヅ叚娤    时间: 2018-11-29 11:10
人民日报,你说了一句人民爱听的话:“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作者: 论坛波少    时间: 2018-11-29 11:11
我从不信这个报的说理方式,“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博得大众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只是这几十年来,尤其七八年前的作品都曾经被贵报大肆吹捧过的正能量作品,但有几部站住脚的?金光大道?创业史?等等等等全是一堆垃级哟
作者: 你与我相似    时间: 2018-11-29 11:12
70后很多人从金庸小说里学会了仁义礼智信
70后的一代,已无私塾,已无国学,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不少来自于金庸的江湖道义,江湖规矩,侠肝义胆。
好的文字,能潜移默化,能沁入心灵,能摆布思想,能约束端行。金庸先生的文字,让很多人明白了有一种行为叫道义,有一种肝胆叫侠义。
金庸之后,再无江湖。江湖变社会,意义已不同,很江湖与很社会已有了质的区别,味的转变。道义匮乏,肝胆难照。
金庸之后,江湖已是传说,传奇已是游戏。
作者: 爽吗?    时间: 2018-11-29 11:13
堂堂华夏,如今又有几人能有此地位和殊荣?!
作者: 独自一人一一    时间: 2018-11-29 11:13
只有对大众所喜欢的文化,才被大众推崇,源于人民,办事于人民,应是文化人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 yanxin99    时间: 2018-11-29 11:14
金庸小说对70、80后的危害不亚于现在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谁有当年读书时上班偷看金庸小说的历史,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的请点赞!
作者: 千千洁    时间: 2018-11-29 11:15
“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这说的就是琼瑶那样的作品,是非不分,没有正能量,处处当小三。
作者: 忠信镇人    时间: 2018-11-29 11:15
桃花岛主有威名,笑傲江湖侠客行。
凌波微步归何处?降龙十起风云。
鸳鸯犹羡神雕去,钓岛风流小宝名。
青春也随童话去,雅俗共赏好语文。
作者: persistheihei    时间: 2018-11-29 11:16
本不想贬低,但更见不得拔高,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罢了,君不见现在手机电脑上的武侠游戏,哪个不比金大侠的小说拥者众传播广,都说从此无江湖,其实现在江湖更宽广,当年的武侠小说也就如现在的手游APP,手指一动,神游江湖,爱恨情仇,尽在掌中。如此罢了,但还是怀念。
作者: 忧伤美人    时间: 2018-11-29 11:17
怀念金庸,更是怀众他书中所歌颂的俠义心腸与家国情怀,怀念他嫉恶如仇的民族正义感。那些纯粹为了博眼球,骗流量的快餐文化,大众自然不屑一顾,或当作饭后茶前的笑资,过后必忘。
作者: weijw2000    时间: 2018-11-29 11:17
雅俗共享,滋养心灵。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 永兴建材    时间: 2018-11-29 11:18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写的好,道出了真谛
作者: 王风玲    时间: 2018-11-29 11:19
侠义是一种扶困济贫助报答乐的精神。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无论男女、能力大小只要有这种精神他都可以做一个侠客。
作者: huangzuxiaohuo    时间: 2018-11-29 11:19
接地气,定能走进人们的心灵。高高在上,定被人民鄙弃!
作者: 永兴建材    时间: 2018-11-29 11:20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的倒退。没有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已经死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