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亲子教育」透析当代环境下的“陪伴”式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Fang.Y
时间:
2018-12-10 15:09
标题:
「亲子教育」透析当代环境下的“陪伴”式教育
在学习生活中,孩子们都像刚刚开始学走路的小鸭子,但背后却被家长、老师等追赶着没命地狂奔,即便是他们跑得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后面催促的呵斥声和噼啪作响的鞭子声都不会停止……
这是一个比方,比方孩子们内心可能感受到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与痛苦。
有时候,也不是后面的老师和家长太冷酷无情,而是他们身后也有更大的皮鞭悬在头顶,时刻威胁着他们,那就是——牵扯到老师工作责任的压力,牵扯到家长们最担心的所谓孩子未来前途的担忧……
如今的孩子们,生活在当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从时代发展来看他们也许是“幸运”的。但与此同时,孩子们和本身的父母,此刻——也是焦虑不胜的,因为孩子们早早地就要为即将开始的终身竞争做准备了。
最为可怕的是,同样面临精神压力的父母们,基于“伟大的父爱母爱”,甚至完全可以忽略本身内心强大的焦虑,而一直努力地想替孩子们分担点什么。语文需要陪念课文,数学要先本身学会做题——再去引导孩子,甚职苄些父母还会自学连本身觉得天书一样的英语,实在没辙就到处打听花钱报补习班……
家长们的力~是出了,钱~是花了,但结果却往往是迎来孩子们无情的变节。各种让家长头疼甚至绝望的情况层出不穷。
可怜的家长们郁闷了:我们辛辛苦苦努力工作挣钱,全部都围绕着孩子转,却得到这个结局,我们究竟是做错什么了!
其实,家长们什么也没做错,他们也往往是被本身感觉到的压力逼迫着,做了些对孩子痛苦不胜、对本身也痛苦不胜的“正确”的事罢了。
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似乎需要明白到一点:孩子的痛苦一点也不比本身少,他们的痛苦甚至远远超过父母们!媒体大量报道出来的孩子自残、抑郁、精神分裂甚至自杀的案例在说明着这个血腥的事实。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般都在陪伴着孩子——陪伴着孩子文化课的一点一滴进步;陪伴着孩子吃好饭穿暖衣;陪伴并试图化解着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
但有一点:我们陪伴了孩子的内心吗?我们知道孩子最担心和痛苦的是什么吗?我们知道孩子内心最最需要的是什么吗?如果不清楚这些,我们对孩子陪伴的意义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就拿孩子学习问题来说,家长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未来,而孩子们看到的——则往往是当下的感受。因为孩子们的人生经历很有限,他们还并不能深刻感受生活的艰难与困惑。理解到这个背景,我们家长也许需要换个角度: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来感受他们的内心需要,从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会好很多。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说:当我们做任何事情有了可以看得见、或者本身很喜欢的目标,内心就有了实现它的真切要求,同时也就有了忍受枯燥甚至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动力。
而我们教育目前的遍及的现状是——无论孩子、家长或者老师,很多都远远脱离了“兴趣”这个要素,几乎完全是为了“任务”、或者因为“压力驱使”而行事。如此一来,孩子们感受到的,也许不是充满兴趣和期待的憧憬,而是被压力追着疲于奔命。更甚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中没有兴趣的孩子一旦有了家长的陪伴,感受到的也不是力量的支持,反而可能是被监督、被束缚、被霸道压制的愤怒和委屈。
儿童和青少年时代本来是单纯而美好的,这个年龄段的本性是在游戏快乐中成长,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对社会知识的掌握,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假如家长、学校没有意识到这点,就可能是在完全盲目、或者极为武断地“为了本身的需要”而压抑了孩子的纯真快乐的本性。
如今,有关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社会性探讨到处都能看到。我们在思考和探讨中需要客不雅观地看到:我们成年人一些貌似“关爱孩子”、“与孩子做伴侣”等等尝试,其实依然难掩从“本身感受出发”去猜测孩子需要、并让孩子按照本身想法行事的嫌疑。所以:科学地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按照本身的判断揣摩孩子的需要——是多么的迫在眉睫!
教育,其实是一个并不简单的事情,它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个方法,而是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包含了太多家长与孩子间的理解、感受与仁爱。
陪伴,不仅仅指的是陪孩子读书,更重要的——也许是陪伴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带给我们孩子的孤独、惶恐、无奈等等……
作者:吕建锌
作者:
天神的守
时间:
2018-12-10 15:10
陪伴孩子的心
作者:
思如
时间:
2018-12-10 15:11
用心陪伴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