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裕一汽丰田    时间: 2018-12-15 20:27
标题: 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是讲,一位宝妈向本身的闺蜜吐槽:养了6年孩子,真不知道本身是养对了还是养错了。
本来,前几天,她的儿子幼儿园组织到郊区秋游,在外住宿一夜。可当天晚上,老师就要她把儿子领回家。
理由竟是:儿子一直哭闹着要妈妈抱着睡觉。




后来和老师详谈才知道,孩子在集体出游时问题多多:嫌书包太重不肯背,吃葡萄不会剥皮,不和小伴侣一起收拾餐点垃圾,本身的水壶衣服丢三落四……
宝妈无法理解,在本身眼里,能歌善舞,英语、钢琴、舞蹈、奥数,各种才艺傍身,读写算样样行的儿子,怎么就成了老师嘴里“能力奇差”的孩子了。




然而原因是,对于孩子,她奉行的理念是:能帮孩子解决的事情一律不留给孩子做,决不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受到干扰。
家务活什么的,也是向来不让儿子插手,在她看来,孩子的时间、精力都耗在这些小事儿上了,学习怎么办?




不得不说,和这位宝妈一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
我的几个同事就常告诫我,别再让你儿子本身做饭了,没有哪个大人物是靠做饭成功的。
当然,每个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




但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要让孩子上名校,也不料味着就必然要成为富豪、高官、名人,或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为人父母,我们更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做本身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获得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1、自立是孩子的第一能力
教育专家说,教育成败从来都没有一个唯一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孩子是否自立。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刷新了我的三不雅观:








在上海,48岁的大卫,从小就是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6年前回国后,却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睡觉、玩游戏。
而82岁的妈妈,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尚且不够用来给本身治病,根本无力负担本身和儿子的生活。




但无论她如何苦劝儿子出去工作,哪怕以起诉相逼,儿子也死活不肯。
这个曾让父母骄傲、无数人艳羡的学霸,却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事到如今,妈妈无奈懊悔:“我教育不合错误,样样包揽,让他从小依赖惯了,我有罪……”





这让我想起一部网络短片《巨婴》。
片中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直到长大成人,依然习惯于不劳而获。
当父母没有能力给予时,被迫卖肾满足孩子,孩子也因父母离去而活活饿死。
有人说,你替孩子走过的路,最后都成了坑。




父母以爱的名义给予孩子的太多,导致孩子无需本身付出努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本身想要的东西。这两天上热搜的青岛大妈,为儿子全款买房,平时给儿子补助,原因就是不想让儿子过得太累。




父母竭尽所能地庇护孩子,让孩子不经历挫折,不承受痛苦,希望以此换来孩子的一生幸福。
殊不知,长期依赖大人,接受大人的办事,让孩子误以为这就是爱,当有一天父母没有能力照顾他时,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了。
更可悲的是,孩子的熬炼机会被剥夺,会产生我不够好的信念,哪怕考再多第一,也无法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
父母的一手包揽,最后换来的都是一生遗憾。




蒙特梭利在她的“独立成长理论”中曾谈到: 谁若不能独立,就谈不上拥有自由。
只有让孩子从生活自理做起,逐步过渡到心理独立,才能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




2、尽早熬炼孩子做家务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国庆期间,西安一家砂锅店里,4岁男孩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主动帮手收拾碗筷,还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
虽然动作还不熟练,但他认真的样子让不少网友直呼“太懂事了”。
的确,4岁的年纪可能很多孩子还被父母追着喂饭,但这个小男孩已经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了参与劳动的价值。




哈佛格兰特研究结果表白:

我们所希望的孩子成功,并不是来自于多早学了多少单词、参加多少辅导班,反而是来自于“让他们从小做那些看似琐碎甚至没用的事情,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这样的琐事,最简单的就是做家务
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日均做家务的时间数据显示:

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而中国只有12分钟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孩子学习已经够紧张了,哪里有时间去劳动?!这其实是父母在潜意识里认为知识学习比做家务更重要。
甚至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才能,任何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而在其他国家,孩子做家务是一门必修课。在丹麦,每所小学都配备专门的教室,让孩子学习烹饪、房间整理等。




在德国,孩子从6岁开始就必需学会帮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
在日本,学校开设了家政课程,凡是孩子可以胜任的,都交给孩子去做。
正是从卷起袖子做家务开始,孩子有了帮手父母分担、做事的机会,才能培养出孩子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




生活和教育,从来都是密不成分的。
3、大自然是最好的学校
马云说: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
而最好的体验学校就是大自然。
常看到身边一些父母在孩子踏入草丛,伸手抓小虫时,大声恐吓。
越来越少的孩子有机会去蹚小溪,捏泥巴,捉蝈蝈,爬树,打滚……




孩子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无法看到自然的斑斓,无法体验大自然的神奇,思维模式越来越标准化。
最强大脑里的“水哥”王昱珩,每年有一半时间带女儿出去旅行,随便捡起一块瓷片就能讲述历史。
还把家打造成为“大自然”,有雨林、水池,树林中还有鸟巢,甚至为女儿打造了一个海底世界,有各种海洋生物。




女儿在体验中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各种天文、自然、历史知识信手拈来。
认知心理学认为,很多知觉的模型早就蕴含在生命体系中,孩子在大自然的信息引导下,从生命内部唤起这些模型。
父母要相信,自然蕴含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科学表达的智慧。
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滋养是提升孩子心智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来源。




记得儿子第一次本身买东西时,拿着买好的鸡蛋兴冲冲地朝我奔来,结果跑得太快,一下没刹住,扑倒在地,手里的鸡蛋也摔碎了。
于是,我又让他再试一次。
这一次,他不寒而栗地双手捧着鸡蛋,慢慢走,成功地把鸡蛋带回了家。
教育,就存在于这些小细节和行动中。
孩子只有在生活中一点点累积,才能学会直面挑战,承受压力,与人合作,收拾残局。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

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这就叫成长。这才是父母真正负责任的教育。
吃饱的孩子,才有上进的动力。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