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心灵的标尺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河源思仔
时间:
2018-12-20 11:11
标题:
心灵的标尺是什么?
文|龙林先
先贤有道,言为心声,行为意使。人的一切言谈举止,无不受心之所役。
许多人把心当作正误评判的衡器,说人心是一杆称。法国思想家蒙田却把心当作衡量行为准则的一把标尺。这位一生喜爱幽独和安好的作家,37岁就退隐乡间,置身书斋向心学问。他这样说“我们过着一种独居的生活,避开了众人的耳目,但我们的心灵却需要有个标尺来衡量本身行动的合理性……我有我本身的法律和法庭来审判本身。”他常常用本身心灵的标尺去省己、阅世、待人、处事、写作,自觉规范日常言行,最后成就了他一生不成争议的闻名和伟大。
真的,高尚的人总是自觉的。面对生活,他们对道德、公法总心存敬畏,不时自我监督、检省日常生活的一切言动。孔子“日三省吾身”。一天就多次自觉用心灵的标准进行行为纠偏。《准南子。原道训》载“遽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这个伯玉的人,也常常自省,到五十岁时,知道了本身前四十九年中的过失,坚决改过。《朱子治家格言》、《氏家训》、等许多古代道德经典,都可以说是古人用心灵标尺自觉规范个人行为的典范。自古以来,许多高人贤士都懂得不时检点本身的言行,以保证自我心灵的纯正与明净,以及道德行为的端庄与正派。道家先人神秀题写过这么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不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它直道出了高尚人等自我修为的自觉。
当然,公众生活,国家有各种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也有社会公德准则可资个人行为指导参考。但是,法律条文的界定,往往不能款款精确到位;社会公德的要求,也只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更何况又没有什么人会随时跟随身边执法指点为你纠偏日常琐碎?所以,多数时候,各人言行准则就只能依靠自我把握了。面对公法、道德要求,言行的役使有如“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样,我们无时不在要求我们具有用自已心灵的标尺去检验平时道德行为的自觉了。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隐蔽的世界。但最隐秘的心性与品格,都有言行去揭示。蒙田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通过这样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得到表示,正如那些习惯性的和无意识的动作能够泄露人的个性那样。“凯撒常常用手指挠头,这是碰上难题时的形体动作,而西塞罗皱皱鼻子,那是一种嘲弄的本性的表示。”人的德性,也会从他自身的言行中不自觉地向别人透露殆尽。所以,做事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以为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有别人知,那是不成能的。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非作歹,必会罪有应得。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吧。正如苏格拉底临刑前在他的伴侣告诉他说当权者以“莫须有”之罪判其死刑时,苏格拉底说:“他们是会受到惩罚的”。结果,苏格拉底离开人世后不久,雅典人就大为懊悔,封闭了角力场和体育场,处分了那些原告,把其中的一些人流放,把主谋梅雷多处死,给苏格拉底立了一尊铜像。公德最终主持了正义,还邪恶予无情的制裁。说是天意不成违,其实是正义不成亵啊!
其实,心灵的标尺,实际上就是道德的标尺,是人生不雅观、世界不雅观、道德不雅观的综合标准。生活虽然没有别人监督,但不时自觉对本身进行道德的严修,不是没有必要的;事事用心灵的标尺衡量本身日常的言行,是必不成少的。高尚是一面镜子。只要你常常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天长日久,你必能一步一步达到先圣孔子所说的境界:“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为一个言行自觉,道德高尚的人了。
作者:
aaaaa
时间:
2018-12-20 11:12
转发了
作者:
谢三哥
时间:
2018-12-20 11:13
转发了
作者:
尕Pan
时间:
2018-12-20 11:14
转发了
作者:
Unw
时间:
2018-12-20 11:14
转发了
作者:
一(10)班
时间:
2018-12-20 11:15
转发了
作者:
bbb441624
时间:
2018-12-20 11:16
转发了
作者:
ChenB1n。
时间:
2018-12-20 11:17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