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个人赏识(而非分数)为标准的“伯乐相马”,是不是人才,伯乐说了算;第二,以长官意志(或以可轻易“强奸”的民意)为标准的“保举、保送”,“文革”期间考试拔除了,人才在“保举”“保送”中产生,结果上来的基本是干部子弟;第三,以出身为标准的“种姓教育”“成份教育”(九品中正制就是强调出身),这种制度在中国至今还有,以农民工子弟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最为典型,这就已经不是应试教育了;第四,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所谓贵族学校收费很高,有钱就上,没有钱就别上。以上四点都是可以和考试并列的测量手段。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