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心灵的风景在远方的故乡
[打印本页]
作者:
你一定要幸福
时间:
2019-1-18 13:06
标题:
心灵的风景在远方的故乡
2019年初,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以“故乡”为题,推出中俄两位著名油画家联展。一位是生于1928年、已91岁的西多罗夫先生,另一位是生于1932年、已87岁的妥木斯先生。两位画家在油画领域长达70年的追求,凝结成色彩斑驳的画面。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两人在不同的国度接受了写实绘画的严格训练,却在独立探索后,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非写实性油画的表示之途。纵不雅观两位画家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两位的创作母题都深深地扎根于故乡的大地,反映着深厚的乡情。为了突出这一宗旨,两位画家都致力于非写实性绘画语言的追求,极力简化造型的写实方法。所不同的是,西多罗夫借助于色块显形传情,妥木斯侧重于线条与色块的结合,以线破块,传情达意。
两位画家都利用对比色大做文章。西多罗夫善于利用色块与色块相交叠的效果不露声色地显现形的本质,传达出自然的气息。他将简约的色彩承载在简明的构图之上,表现出一股清新的画风。妥木斯喜欢走浓厚一路,在本民族文化中寻找滋养。他的艺术根基来自于游牧民族真诚、爽直而朴实的品质,并从拓片、青铜器、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温暖细腻的西多罗夫
西多罗夫的风景画继承了俄罗斯十九世纪“巡回画派”代表人物列维坦作品中的抒情风格,以质朴的画面记录下俄罗斯广袤大地上四时的变换。他的画具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样貌——辽阔而深沉。《临近春日》《春日急流》《春季水淹的草地》《四月来了》《温暖的四月》《四月温暖的薄暮》,这一长串如同诗歌般的名称,不难感受到这位画家用画笔记录大自然脉动时的细腻感触。色,在西多罗夫的笔下,成为了情绪的象征,情感的最佳载体。看似浅淡的色块,平铺在画布上不经意的笔触,竟呈现出丰富的空间纵横感。西多罗夫巧妙地运用对比色,利用一道道色层彼此反衬,恰似中国画的晕染效果一般,将本身家乡四季转换的气息一一展现出来。他画中的点景人物,从不画出具体面目,只用几个小色块拼接成人物的形体,然而,我们却可以辨别出人物的年龄、性格,还有表情。
《临近春日》 西多罗夫 1963
《春回大地》 西多罗夫 2002
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的西多罗夫,一直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由于他高超的艺术水平,曾担任苏联/俄罗斯美协主席长达23年之久。在漫长的风景画探索之中,除了以俄罗斯十九世纪“巡回画派”一代杰出画家为引导之外,另有一位20世纪的画家对他产生了更为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他就是安德烈梅尔尼科夫(1919-2012)。这位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大师,善于运用丰富、饱满的画笔表示景物的特点。他大大减化了写实绘画的步骤,突出强化了色彩的表示力,使笔下的风景与人物充满了抒情的特征。可以说,西多罗夫是梅尔尼科夫最出色的继承者。
《冬日暖阳 》西多罗夫 1998
在他笔下,田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白桦树在风中摇曳,河水清澈,小路悠长,白云在蓝天中浮动。画家善于运用细腻的色调传达出复杂的自然变化,画中人的保留状态与环境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比如《节日》,乡村大道上,一位姑娘正向几位分列两旁的村民展示本身的新装。道路两侧有湛蓝的池塘映衬。不远处,两棵白桦树在微风中轻轻拂动,几座木板房分布其间,一派风和日丽的田园景象。这种意象成为了西多罗夫的一种追求。他在探求一种和谐的韵律,一种永恒的美好。他的绘画语言朴素,色调纯净亮丽,画面具有俄罗斯民族的装饰趣味。
《短期休假的年轻选手》 西多罗夫 1974
融合民族与现代的妥木斯
同样出生在广袤土地上的中国蒙古族画家妥木斯,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他深受俄罗斯绘画体系的影响,经过扎实的基本训练,回到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到退休。在长期的教学中,他开始从本身早年的大量素描作品中重新咀嚼绘画的内涵,终于探索出一条将民族传统与现代感汇合为一体的油画表示风格。
《春天的风》妥木斯 2014
妥木斯喜欢画人物肖像,特别是蒙古人,画他们在独特的环境中塑造出来的性格:坚强却不固执,能吃苦却不窝囊,精明却不油滑。从妥木斯近两年创作的《戴皮帽的老农》《红头巾的蒙古女人》和《盛装》等人物肖像画回溯到创作于1964年代表作品《炉前工》,我们不难发现画家致力于减化写实油画的明确意识。从早期坚实有力的色块堆叠到晚年画布上看似随意的笔触和极简的用色,无不表现出画家强烈的艺术表达和从心所欲的个性意识。
《陶讣齐老农》 妥木斯 2017
《姊妹》 妥木斯 2013
马,是妥木斯另一个倾注于热情的主题。从小生长在大草原上的经历,使他情不自禁地思考如何通过人与马的关系表现出蒙古民族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在他的画布上,“马”已不再是生物物种的概念,早已升华成蒙古族的符号。他一生致力于刻画马,便是表示人。他还研究书法,从中体会结构与节奏上的变化,捕捉刚柔转换的灵感。他曾说:“中国人怎么认知世界,又怎样表达本身的认知,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决定着我的审美取向,使我的作品共同呈现出中国文化心理的特征。” 画家用马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所以,他的马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写照,而是一种人的情感在马上的投射,是一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与马、与大地之间的依恋关系。
《暴风雨》 妥木斯 2014
中俄两位老艺术家依照各自的艺术表示方式,创造出了各自的心灵图景,从记忆深处开掘出并永久地留下了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落的乡愁。
文/王建南
大航海时代的中国瓷器:三个怪咖皇帝造就了风靡世界的“重口味”
尹鸿:文化生活的自由是经济繁盛的精神动力
有“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越来越少?是作家掉链子还是这届读者不行?
11篇小说获奖血债累累,好几位作家杀死了主人公:这次匿名作家的“文学格斗”谁是赢家?
张云雷们的荧光棒相声能挺多久?
艺术本来就是诈骗?
谁不曾幻想过人生倒带重来?假如可以有四个平行的人生……
它很轻松,所以我们忘了裂痕从未真正愈合,只是被匆匆遗忘
作者:
564685282
时间:
2019-1-18 13:07
都画的挺好 激动不起来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