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年味|谭丰华:过年的记忆 (二) [打印本页]

作者: misisi    时间: 2019-1-25 08:39
标题: 年味|谭丰华:过年的记忆 (二)

过年的记忆 (二)

谭丰华


(, 下载次数: 14)

光阴一天天一月月滑过,忘了年龄,总感觉自己还年轻。

往日生活中的一些繁杂琐事,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眼下春节的临近,嗅着浓浓的年味,又打开我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进入农历腊月,有儿子订过婚或刚结过婚的家庭开始筹划送节礼,成为年俗中的一道坎。虽然送节礼是一件喜事,但是,对于当时的农家,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乡下民风淳朴,礼尚往来面子丢不起,家庭再穷也不能苦穷,节礼一定要送。男方节礼的种类多少和婚姻的年龄有关。

如果是刚订过婚还没过门或是新婚,男方要一丝不苟地准备礼品。公鸡、鲤鱼、猪夹心肉、甜点、白糖、酒少不了。买鲤鱼也有讲究的,一般要2一3斤重为好,小了不中看,大了浪费。小公鸡都是家庭散养的打鸣鸡,会飞能跑的,冠子要大,颜色要红,图个红红火火、喜庆吉祥。外加粉丝一捆,粉丝象征有来有往,亲戚关系千丝万缕。家境稍好一点,自然要显示自家日子殷实,也显得亲家有面子,还要买上一条羊腿。

女儿刚订婚仍待在闺中或刚出嫁的,须选个吉日送节礼。当天,女家会把庭院打扫得干净利索,筹备一桌子酒席,找几个在村子里经常抛头露面的能说会道的陪客,等待准女婿或新女婿登门。这类家宴是比较隆重的。陪客者要使出浑身解数,劝客人多喝点,唯恐慢待了客人,来者也尽可能的矜持客套一点。可是,几斤兰陵大曲喝光,满桌子东倒西歪者十有八九,也有小伙子初生之犊不怕虎,结果丑态百出,人走留笑谈。

闺女是爹的一坛子酒。“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些话从小常听爹娘讲。一些老亲对送节礼有点淡漠,可是每到逢年过节,礼物少一些,娘家还是要走一走,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亲情尽在不言中。

年轻时,我曾亲身体验过第一次送节礼。当时,我一个月仅几十元工资,微薄的收入仅能补贴家用,节衣缩食攒了几个月仍凑不够买礼品的钱。爹慷慨拿出家中的积蓄,才勉强凑齐。

临行前的早晨,爹把自行车擦了又擦,生怕到亲家失了面子。连我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爹娘亲也亲自过问,爹左右打量帮我整帽子,娘忍不住扯我的领子,拍拍衣服,生怕围观者找出什么瑕疵。对于二老的心思当然我懂。

车把上挂着公鸡、鲤鱼,后座上绑着猪肉、粉条,两边分别捆着酒和点心,满满登登一车子。

岳父还真的把我当贵客来接待的。只见几间低矮的草屋内显然经过收拾打扫,简陋的桌椅盆罐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饭桌上的茶杯、茶壶飘着茶香。凡来陪客者不管年龄大小,我均递烟让座,寒喧几句。陪我吃饭当然也是亲房近门或者是村中的一些知名之士。

岳母把猪肉、鲤鱼有意识挂在房檐下,其它礼品摆放在石磨上,不知是否有显摆之意。来看热闹的女人数落着礼品,不忘了把我上下也打量一番,不停地品头论足。

临走时,岳母把该收的该退的稍加整理,好像是样样退回一半,只有猪肉全部留下了。我当时不知为何这样做,只是无端地觉得岳父母一家太客气了。

进入新世纪,我感觉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春节送节礼的习俗还在流行。但是,从形式和礼品的种类上悄然发生变化。红包、衣服、高档营养品和高档酒已成时尚。送礼的时间也不怎么讲究了。总之,人们花钱多少,都在寻找那份亲情,那份快乐。

如今,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千千万万的家庭还会上演送节礼这场戏,因为它从远古走来,一代又一代人还会传下去。

大家揣着乡愁,从天南地北聚拢来,借节日之际图的就是个团团圆圆、岁岁平安吉祥。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