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故园往事】烟草杂记(许广洲) [打印本页]

作者: misisi    时间: 2019-1-26 21:15
标题: 【故园往事】烟草杂记(许广洲)

  在童年的记忆中,村民几乎家家在菜园里都种植少量的烟草。因为当时吸烟是风行于农村的一种传统习惯,几乎成年人个个都在腰间别个旱烟袋,随时随地都可以抽烟,部分老年妇女和少数年轻人也都染上吸烟的习惯。几乎家家都有对烟草的需求,家家有个烟匡,所以每年几乎每家都在自己的菜园里或田头、路边种上几十棵烟草。烟草棵比较高,烟叶片比较大,两三棵就可以收获半斤干烟叶。

     烟草的种植,要经过育苗、移栽、打叶,晾晒,烘烤,切烟丝,拌烟等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烟草开花时十分漂亮,红白相间的小花缀满枝头,蜂蝶不时飞过,给村庄增加了不少田园色彩。记得打烟叶是个技术活,似乎有些很神秘,需要看到叶片上“上烟”才能打。有经验的村民总会严格把握烟叶成熟度。如发现叶片变成青筋黄片,即表明叶片已经成熟,可以进行采收采摘烘烤。后来才知道烟叶成熟的特征应是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叶面上茸毛脱落,茎叶角度增大近似90直角。下部叶片主脉发白,中部叶支脉发白,上部叶主支脉发白,且在叶面上出现黄斑(即上烟),才可采收烘烤。
    村民很注意切烟和拌烟。如果是自家采摘晾晒干的烟叶,叫生烟叶,多是成把成把地挂在干燥的墙上,抽的时候拿下几叶放在文火上,或放在锅底或火盆的余火上烘焙。烟叶烘烤黄了会发出浓浓的烟香,拿下来待余温冷却后将其揉搓成末,即可以吸食。如果是从集市上买来的经过作坊烘烤过的烟叶,他们就会将烟叶叠放在一起,一把一把地用快刀切成细丝,加上几滴豆油搅拌均匀,放在烟包或烟匡里,就可以吸食了。

     当时集市烟摊是一景,卖烟叶的一般摆放在地上,生、熟烟叶都有。不同颜色,不同香味、不同劲道,会有不同价格。一般烤烟叶片较大,烤后叶片颜色多为橘黄色或柠檬黄色,色泽较鲜亮,厚薄适中,以中部烟叶质量最佳。吸食有典型的烤烟香气,吸味柔和,劲头适中。卖烟丝的货主一般将烟丝摆放在货架上(一般是一块门板横放着,上面用包装纸铺着),不同质量和不同价格的分开摆放。买烟叶的村民会围在烟摊周围津津有味地相互品尝评论,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史料记载,明中后期烟草初出吕宋,它一经进人我国境内,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明末清初已经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达到鼎盛,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当时的经济背景、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因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文人学士的推波助澜,烟草作为一种嗜食作物,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提神醒脑,解除疲劳,吸之能令人“通体畅快,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它继酒茶以后成为文人学士又一种咏诗作赋的佐料。著名史学家和诗人赵翼喜吸早烟,他曾以极其诙谐的笔调写过一首以吃烟为题材的戏咏:“淡巴味不入咸酸,偏惹相思欲断难。岂学仙能吸云雾,几令人变黑心肝。喷浮银管香驱秽,暖入丹田气避寒。赢得先生夸老健,鼻炎出火孩旁观。”清人何其伟有一首名为《爱筠索咏烟筒》的诗,抒发了他对吸烟解闷功能的感受:“笑问今天下,何人可暂离?亦知无甚味,只是苦相思。客在清谈后,愁来冷坐时。茶囊和酒袋,亲狎弗如伊。”
    明清人的诗文集中,也不乏反映烟草大量占用粮田和农工弊害的作品。例如清代刘汉和张翔凤两位诗人都写过题为“种烟行”的长诗,诗中就透露了两位诗人对烟草种植过分膨胀情况的优心忡仲。前者在诗中写到“新谷在场欲糜烂,小麦未播播已晚;问何不敛复不耕,汲水磨刀烟上版”。“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后者的《种烟行诗》则为:“沙田种烟烟叶瘐,山田种烟烟叶枯。根长全赖地肥力,气厚丰籍土膏腴。可怜力溥苗叶短,不似烟叶高扶疏。种烟利厚争者众,有田不稼将何如?”言辞恳切,似发自切肤之痛。
    明清时期,烟草在我国传播极快,举国之内,吸食者甚众,尽管两朝政府多次下令禁烟,却越禁越多。由于当时医疗、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欠缺,国人对吸食烟草的危害尤其是对女性身体健康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后来民国时期女性吸烟之风也盛行。
    20世纪50年代家乡人普遍吸烟的习惯一方面是源于明清逸风,一方面吸烟确有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的作用,但弊大于利已逐步形成共识。总之一种习俗的改变需要有个深刻认识和艰难的变革过程。现在家乡私人种植烟草的现象基本已绝迹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