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是不负责任
[打印本页]
作者:
翡翠王朝
时间:
2019-1-29 09:18
标题:
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是不负责任
伴侣小林比来很焦虑,这种焦虑源于一次伴侣聚会。前两天小林跟伴侣聚餐,茶余饭后聊起本身的孩子,小林得知伴侣家的孩子个个都比本身家的优秀,最差劲的一个,这次考试也是一个99,一个98。之前老师从来不在班里公布孩子成绩,所以小林也压根不知道本身孩子在班级是个什么名次,而这次期末考试,本身孩子语文考了79,数学考了73,他还屁颠屁颠地跑本身面前跟本身说:“妈妈,我比我同桌考得好,他语文考了62,数学考了58分。”
本身孩子跟伴侣孩子分数上的巨大反差,让小林瞬间有了一种危机感,于是跟老师发微信了解班级整体考试情况,才知道整个班级本来80分以下的孩子只有十来个,本身的孩子已经算是班级垫底的了。
回想一下,自从孩子上小学以来本身,小林从来没在孩子学习上用过太多心思,回家从不催孩子写作业也从不检查,每次单元小考也不因为孩子考得好坏而焦虑,只轻描淡写地鼓励一句“儿子不错,下次继续努力”。周末别的家长都是给孩子报了满满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她都是随孩子心意而来。
小林说,她不希望孩子压力太大,以后上学的路程还很漫长,小学就这样,长大怎么办?可是现在她发现,正是她允许孩子自由成长的“快乐教育”,却让孩子落后于人很远。
想要找寻“快乐教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上面举例说了一堆有名的成功人士,说这些人都不是状元出身,然后又列举出一些“状元”名单,说现在这些状元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人们看到这个帖子一阵哗然,认为说的似乎有那么几分道理,可是也有人很明知地提醒大家:状元一共才有几个?非状元又有多少个?如果只算成功率,那么细算下来,状元的成功率必定是比非状元要高得多。
我也曾经有伴侣这样吐糟,说孩子学习压力大,负担太重,课内课外家长和孩子一起忙得不成开交,真想把孩子送到美国,你看人家美国就是奉行“快乐教育”。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很多人可能能美国的“快乐教育”有所误解。很多真正身处于美国的伴侣都会跟我说这样一句话:只有处于底层人士的孩子才有真正的岁月静好,中产阶级以上的孩子都在负重前行。
对于孩子的教育,如果你没有期望值,只想让孩子做个中等生,不争名次,不求结果,那么到哪上学都是一样,只要心态摆正,让孩子该玩玩,该学学就行。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哪上学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尽情忽略周围人的努力,也不消考虑别人的眼光。
然而,孩子小时候是快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身边的孩子都有本身所擅长的内容,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擅长学习,有的孩子擅长唱歌,有的孩子擅长舞蹈,有的孩子擅长乐器,而本身从小崇尚“玩”的孩子,却什么都不会。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能真正快乐吗?这种快乐又能持续多久呢?
很多人把“快乐教育”跟“放养”混为一谈,认为孩子的童年就应该快快乐乐地玩耍,不合错误孩子做太高的要求,犯了错误也可以原谅,因为毕竟是孩子嘛,长大以后到了该会的年龄,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了。
然而,关于快乐教育的误区你知道吗?
误区一:只要本身快乐就好,不管别人的眼光
试想一下,如果本身的孩子不消每天写作业,想玩玩想学学,在玩和学之间选择,孩子会选择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玩。
自然,并不是学习好的孩子将来就必然有出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于这一点,你可以不追求成绩,不期望孩子能考一个好的大学。可是,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是要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他要跟同学相处,要交伴侣,要适应集体生活,如果一个孩子一无是处,别人会怎样看他?他又该在人群中如何自处呢?
我曾经问过我的孩子,在班上她最喜欢跟什么样的孩子在一起玩,她说喜欢跟比她学习好、各方面都优秀的同学在一起玩,我问为什么,她的回答是:学习好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写字工整,学习习惯好,跟这些同学在一起玩我能学到东西。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学习不好的孩子就什么都不好,至少在目前的阶段,分数仍然是大多数人眼中衡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标准,而经由分数映射出的其它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孩子来说,“好好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标语,也是作为学生最基本的职责所在;端正学习态度不仅仅是为本身的成绩负责,也是对老师的付出基本的回应,是对老师的一种最基本的尊重。
误区二:尊重孩子的各种意愿,孩子高兴就好
很多家长认为既然选择了快乐教育,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让孩子自由发展就好,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小时候不报任何兴趣班。
上了小学之后,孩子开始羡慕同学的多才多艺,开始主动要求报兴趣班,想要学习。爸妈很高兴,喜欢的兴趣班就报。
但是,很快爸妈就发现,孩子学了几次失去兴趣了就停止,最终钱花了不少,知识却没学到什么。最终父母觉得花了很多冤枉钱,孩子却没学到什么东西。
其实,父母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反而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破坏规则,真正智慧的父母会努力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鼓励孩子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父母要求并陪伴孩子坚持,也会让孩子形成责任意识,帮手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这让我想起我前几天看过的一档综艺节目《考不好不妨?》里的一个情景,节目有一个考试环节,父亲害怕女儿悲痛想要放弃,主持人说了一段这样的话:我不赞成你这样做,无论是游戏的角度或者其它环节来讲,此时此刻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怕情绪上的伤害,而是责任感的建立。如果让她知道,在契约的过程傍边,是因为情绪上的原因、能力上的不够而做到对契约的颠覆的话,那对她未来的影响会更大。
当孩子知道报的兴趣班他可以不去上,承诺的事情他可以不做完,便极易养成不能坚持的习惯。孩子早期的责任培养,需要父母的积极干预,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熬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当孩子有了必然的自律能力,就可以让他自主选择。
误区三:孩子还小不需要承担责任
我们看过太多的“熊孩子”事件,有的事件可能比力小,没有造成大的麻烦,有的是涉及到危及生命的大事件,只因为没有到法定的年龄所以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这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宠溺孩子的“熊家长”,在孩子造成麻烦的时候,以一句“孩子还小”来为孩子摆脱。
孩子还小,但也应该让他知道,本身选择的事情本身要承担责任。比如孩子不想坚持当初选择的兴趣班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你本身的选择,你有责任和义务去坚持到底。”当孩子点了食物拒绝吃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你本身做的决定,你有责任和义务吃完。”当孩子欺负别的小伴侣时,父母要让孩子主动报歉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你犯错了,就要承担报歉的义务。”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他的眼界和格局也没有成年人大,需要家长的指导和约束,等他有了足够的能力,他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就可以本身作主了。
也许,真正的“快乐教育”不是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而是让孩子把获得知识变成一种乐趣,变成孩子自发的行为。卡尔·荣格认为,
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的快乐与不快乐其实都是源自我们内心的。
父母有义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去自主的吸收知识。而不是把一本书往那一放,孩子不看就不看,还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给孩子快乐教育,这不叫快乐教育,这叫不负责任。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本身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伴侣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