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孩子说“快”需谨慎!你有可能越催越慢!
[打印本页]
作者:
怡然
时间:
2019-1-30 09:03
标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孩子说“快”需谨慎!你有可能越催越慢!
快,起床,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快,穿衣服,叠被子,去吃早饭!快,作业呢?都别落下……这声声催促,相信您和孩子都不陌生。
可是反复催促真的能达到家长们预期的效果吗?事实上,当催促越来越频繁,孩子们反而产生逆反。教育是一种慢艺术,尊重孩子的“磨蹭”,也是让他们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教育是一种“慢艺术”
教育有时候是慢艺术,做父母的不能暴躁,也没办法催熟。
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机会按照本身的生命轨迹去长大。
比如伴侣前段时间也遭遇和了我一样的抓狂。
父母来她家住一个月,本以为常年不住一起,临时的一个月很容易过去。但母亲天生急性子,从第一天开始,就马不竭蹄地催促她儿子。
吃饭时,说“快点吃”;送孩子上学时,说“快点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她也时不时跑进去,说“快点做”;看见孩子上厕所,也会下意识地催一句:“快点上。”
刚开始她很委婉地说:“妈,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但几天后,孩子因为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并且变得磨蹭起来。平常的行为一下子变得问题百出:不主动吃饭,不主动看书,不主动做作业。
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妈妈更加变本加厉地催。
她终于忍不住了,对妈妈说:“您总是催催催,但孩子不能一下子长大啊!”
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本身喘口气,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
当然,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磨蹭,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会给他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每次尝试中学会自我处理、安排事情。
02
妈妈的“催促歌”
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唱过一首《妈妈之歌》,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本身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
然跋文得叠被子!
会热吗?
会冷吗?
你穿那样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便当,你的作业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内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最后上升为反感。
心理学家说: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本身是谁,要做些什么。
喜缓洗砦筅屁股后面催促的父母,常常会担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会不会更加放飞自我,把该做的事情搞得一团糟?
当然,可能会,但不会一直都那样!
孩子也会讨厌麻烦和问题,如果知道是本身拖延导致的问题,本身也会反思和想办法,然后调整本身的内在状态。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节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事是本身的,什么事是别人的,一旦生活出现问题,他不会意识到这是本身的责任,而会怨恨催促者。
就算赶时间,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必然要催促孩子,可以这样做:
将“赶快”变成“我希望”
比如:
赶快,我们还要去下一个地方。
变成:
我希望我们能在半个小时后到下一个地方,我们车程有15分钟,所以现在差不多要去泊车场了。
给孩子提供选择
比如:
如果我们10分钟内就能出门,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要么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么只能明天再看了。
直接提醒孩子行动太慢的后果,但是这种提醒最好能够让孩子本身去想后果。
比如:
如果今天你10点还没有到培训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
对于已经能够认识时间的孩子,也
可以直接用时钟或者手表提醒他
,让他看看时间。
如果还能
进一步引导孩子本身想办法
按时完成该做的事情,会更好。
引导性的提问可以是这样的:
你有没有想过,有什么办法能让本身在7:10就出门?
其实当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的状态当成问题时,本身狂躁和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
当父母负面情绪减少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冷静,他们的负面情绪也会减少。
孩子不再被负面情绪影响,他们本身的行动就会更有效率。
他们也更容易专注于解决本身的问题。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们催他,唬他,责备他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可我们忽视了孩子像蜗牛一样,已经尽了全力。
当我们放慢脚步,我们发现孩子的内心是善良的,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身上有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那我们不妨耐心一点,用心的感受孩子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
作者:
永远不停的雪
时间:
2019-1-30 09:03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