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有这5种分寸感,才讨喜! [打印本页]

作者: XTT    时间: 2019-2-18 10:55
标题: 有这5种分寸感,才讨喜!
大学生的思想国



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你是不是嫉妒我,看不惯我过得比你好啊!”

之前在看到过一则消息:G女士在某县一所学校当老师,她的女儿琳琳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G女士每天都要在本身的同学群里炫耀女儿学习有多么好或者发一些女儿的学习笔记。

高考结束后,女儿琳琳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G女士第一时间把女儿的录取通知书晒到了本身的同学群,还配上一句:“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正当她以为大家都会来夸赞本身女儿的时候,班长却直接将G女士移出了群聊,还将她拉黑了好友。

社交中第一种分寸感,是不在炫耀中影响和伴侣的交往,降低本身的人生格局。

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本身的边界,“不逾矩”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



“我说我的,你不乐意听可以不听嘛!”

每个人的伴侣圈里总有那么一个两个负能量爆棚的人,小A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大到工作不顺恋人分手,小到外卖差评道路堵塞,每天充斥在共同群、伴侣圈里的全是他满屏的吐槽抱怨,偶尔深夜还要单独轰炸你的神经:“你认不认识阿谁谁谁谁?我跟你说她这个人吧……”

其实我们也没有很熟,但是他的言论确实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我的表情,因为他的存在仿佛无时无刻在提醒着你:生活很难,身边没有一个好人,我的前路一片暗中。

社交中第二种分寸感,是不在倾诉中传播消极恶意的情绪,破坏别人一天的好表情。

如果有哀痛或幸福与他人倾诉,还是先斟酌一下彼此的关系,毕竟你的悲欢与他人无关。



“我这不是关心你,为你好嘛!”

伴侣小B比来情绪十分不不变,细问之下得知,他们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热情”得有些过头,小B实在是不胜其扰。

这位新同事在到来的第一天就对邻桌的小B进行了“地毯式”盘问:“你一个小姑娘怎么不留在家乡陪在父母身边啊?你一家几口人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谈男伴侣了吗?真的啊?帅不帅?做什么工作的啊?有没有他照片?”

小B对她也确实是“又爱又恨”:“她这样弄得我生气都好像是不知好歹一样。”

社交中第三种分寸感,是不在沟通中肆意探听别人的隐私,既让别人难堪也显得本身无知。

许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着关心和爱的旗号,何尝不是越了界。



“我这人就是性子直,你别介意啊!”

据说小C比来和小D闹掰了,根源是在前几日的饭局上,小D随口的一句:你都已经那么胖了,再多吃一点有什么关系?

小D对此愤愤不服:“我们十多年的交情了,为了无心的一句话就和我翻脸,她至于吗?”

确实,十多年的交情中,小D对小C说过的“无心的一句话”可远远不止这一句:

“你今天这个妆涂得也太假了吧,白的太过分了。”

“你皮肤这么差就不要化妆了啊,满脸都在浮粉。”

“你脸这么方,怎么有胆量挑战有图案的衣服啊?”

“你长这么胖,不适合这种很仙的裙子啊。”

……

如果硬要说那天的翻脸不是因为“无心的一句话”,那可能是因为那天的饭局上还有小C喜欢已久的男孩子吧。

社交中第四种分寸感,是不在言语中戳别人短处,戳到把柄的玩笑,从来就不是玩笑。

只要是因为你开的玩笑导致别人生气了,你就应该反省报歉,而不是质疑别报答什么那么敏感。



“你现在怎么都不爱理人了?这么傲慢?”

有个我并不怎么熟悉的老同学,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要来了我的微信,从此就孜孜不倦地每天和我“尬聊”。

也许你还在仔细回忆他和你几年级是同班的时候,人家已经聊到了你现在怎么还单身;

也许你还在认真思考怎么回复他上一个话题的时候,人家已经自顾自地开始了下一个话题;

也许你还在认为你俩并没有很熟的时候,人家已经隔三岔五地让你帮手投票,帮手点赞,和你要衣服的链接,让你帮他代购,甚至让你帮他写一篇文章……

后来我终于抛掉了所有修养,果断地把他删了。

社交中第五种分寸感,是不在交际中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不要提出超越彼此交情的无理要求。

加了好友就“有责任”随时随地回应?不回应就会被认为傲慢、无理、不尊重人?对此我建议该拉黑拉黑,因为人生太短,他们不值得。



通讯录里并不相熟的人让你帮他点赞第一条伴侣圈,刚认识不久的男生对你的妆容服饰评头论足,久未联系的同学上来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借钱,普通伴侣深夜向你哭诉她比来过得有多不好……

以上种种情形,你是否会感到有那么一点不舒服?

微信的存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分寸感这件事,仿佛只要加了“好友”,就真的是好友了,以至于,一些根本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也完全踩踏着分寸感,争先恐后地来争夺你的注意力,瓜分你的时间,甚至扰乱你的情绪。

什么是分寸感?

例如,你给人家伴侣圈评论,给人家发消息,但人家却没有回应你,别再去打扰人家;

例如,不故意炫耀,不外度倾诉,不打听隐私,不戳人把柄,不自以为是;

例如,把本身当本身,把别人当别人,把本身当别人,把别人当本身。

有时,清醒的节制比盲目的热情更重要,有标准的规避比无知的越边更必要。

我们用两年时间来学会说话,却要用数十年时间来学会闭嘴,这“闭嘴”,或许就是分寸。



既能守住本身的一方天地,也不随意去侵犯他人的边界,这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商和素养。

愿你我做这样的人,在成年的世界里被人喜欢着,游刃有余地活着。

作者 | 赵家誉

编纂 | 高梦雅

本文系中青网教育微信(ID:zqwjypd)原创

转载请留言并注明出处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