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中国队“团灭”的数学大赛,美国队却再次夺冠,给了我们啥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zshusun    时间: 2019-3-6 11:22
标题: 中国队“团灭”的数学大赛,美国队却再次夺冠,给了我们啥启示?
中国队在数学大赛中“团灭”的消息,估计大家都听说了。

在2月25日闭幕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 美国代表队获得了3块金牌,卫冕了总成绩冠军。俄罗斯代表队获得了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

而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为第15名,没拿到一块金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是别的项目也罢了,这可是咱们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数学啊!

网上各种评论的声音很多,有惋惜中国在奥数竞争中又一次惨败的,有把它归咎于近年的“禁奥令”的,还有开始反思整个数学教育体制的……

考试、竞赛不免存在必然运气成分。失手的中国队,可能有些随机因素。

但连续多年保持好成绩,在国际奥数赛场一路高歌的美国,却是有原因有道理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就是我所不雅观察到的美国数学教育特点。毕竟惋惜反思本身是一方面,而更多的,是要去发现和学习一些好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才会进步,不是么?



提起老美的数学,很多人会停留在“简单加减乘除都得借助计算器”的印象里,实际上这只是很小的一面。

这几年随着逃逃在美国上学年级的增长,我对美国数学教育的看法也从刚开始的“看不起眼”,到慢慢体会它其中的道理,再到“敬佩服气”,暗暗地发生着变化。

这里面有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孩子们的实践,家长、乃至整个大环境对数学的看法和心态。

1、不盯分数,少有考试的美国数学

逃逃去年参加了一次AMC8(American Math Competition的简称,适合8年级,大概初2、初3及以下的孩子参加)的数学竞赛考试。

报名时负责老师告诉我,这个考试在美国会分散在一周的时间里,同一套标题问题,在不同的考点,不同的时间别离进行。

我目瞪口呆,同一套标题问题,分散在一周考?

一起报名的另一位更有经验的华人妈妈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美国这边一直都这样的,没啥问题,他们在考试前会跟参赛的孩子们说明,在一周的时间内,不成以和别人讨论考试标题问题。

我心想,这要是在国内必定行不通吧,别说分散在一周,就是同一天考试,要是同一套标题问题出现在上下午,恐怕也不免有泄漏试题的情况。

果真被我料中,就在去年的这次AMC8考试,美国11月13日开考,第二天,也就是11月14日,就在国内某培训机构的公号里出现了这次考试的全部考题。

美国家长群里一片哗然,多年来运行得好好的考试机制,就这样被“玩坏”了。

也许这一次漏题只是因个别机构无视规则而导致的偶然事件,但背后却折射出两国对“考试”,对“分数”看法的截然不同。

在美国,初高中升学跟这些竞赛基本不挂钩。

孩子取得好成绩,老师不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根本就没几个人知道;考砸了,更不会觉得天要塌下来。

考试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本身对这个科目的掌握情况,在同龄人中的位置。说白了,这些都属于自娱自乐项目,除了孩子本身和家长,没别的人会care。

所以整个考试链条,出题方、培训机构、家长、孩子,都希望得到的分数是准确公正,能反映出孩子真实水平的,所以也一直没有滋长出“泄题漏题”的土壤。

AMC8还是在校外的竞赛考试,而在校内,不单“分数”没那么重要,连考试都很少,美国公立系统内升初中、高中都没有升学考试。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考试,都是可以准备的。

因为大多数考试都有固定的套路,研究历年的考试标题问题,就能大概猜到本年考试可能会有什么内容,可以通过大量做题,练习解题的方法,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这个我本身就很有经验,小时候刷数学题时,很多题型瞄上一眼,就马上拿出本身最熟悉的方法来解答,因为这样做是最保险,最不容易丢分的。

而没有“分数”和“考试”这两个紧箍咒的美国孩子,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是比力放松的,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做这种提高熟练度和准确率的事情,而把重点放到了思考上。

比起“学懂”解法,大量练习已有数学标题问题的解法,他们更倾向于去“想出”解法,享受数学本身带来的乐趣。

我曾听过美国奥数国家队总教练罗博深老师的一个讲座,他提到的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数学题有两种练习方法,一种是迅速学会一个解法后,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强化;另一种是花很多时间本身去琢磨解法,无论最终能否解答出来,琢磨的过程已经在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罗博深老师还分享了他中学时代的一个自创解题策略:

“这个策略是,如果一道题花了几小时仍没有成功解出,那我会翻开官方参考答案,从中间部分挑几行看,然后合上,以此来给本身提示,继续思考。如果过了一小时还是没想通,那我会再次翻开参考答案,在1/4处读几行,然后重新思考。就这样重复这个过程,一直到弄清楚这道题为止。”

2、“不怕慢”的美国数学

美国小学数学,学得真的很慢。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对它很“看不起眼”的原因。

简简单单的加减法运算题,以咱们华人的习惯,可能早在带娃去超市、买菜、吃饭结账的时候就顺便给娃教会了。他们又是摆实物,又是画框框建模,折腾了一两年,确保孩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完全过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的孩子早早就把乘法表背熟了。而很多老美小孩到了3、4年级,算5*4=?的时候,还在想4个5加起来该等于多少,脑袋里冒出一堆方格子……



不外渐渐地我发现,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慢,让孩子对数学的概念掌握得的确比力牢。

就比如上面这道乘法,对于乘法表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句口诀,想都不消想。

而反复把它转换成加法,甚至转换成一堆方格子的孩子,却更能深刻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陪逃逃做数学作业,一开始我总觉得他太慢。

但后来发现,其实我比他快的,都是那些我以前有做过,本身比力熟悉的题型。换成我俩都完全没见过的标题问题,我并不能保证每次都比他快。

正因为进度慢,压力小,不追求解题速度,孩子并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公式,套路。低年级的孩子每次做数学题,都是从概念开始,从头到尾地推导和思考,没啥捷径。不外,一旦孩子养成这种思考习惯后,遇到要解答陌生的新问题时,他是有优势的。

当然,“慢”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事,如果孩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并且表示出数学方面的特长,接下来,他想走多快,能走多快,就可以走多快。

美国很多学区从初中开始,数学课分三个级别,普通级、超前级和跳跃超前级,孩子可以按照本身的能力水平选择;到了高中,学得好的孩子,还可以选修大学的预科课程……只要孩子对数学有热情,有足够让他驰骋的空间。

3、让真正喜欢数学的孩子去搞数学竞赛

美国这边也有数学竞赛课外班。我发现选择上这种课外班的孩子,还真是本身就蛮喜欢数学的孩子。

就拿逃逃来讲,他是从5年级才开始在外面上数学课外班的。因为我和他爸都是理工科背景,一开始总想着课外班选择那么多,可以先让他试试些新鲜的、我们不太熟悉的项目,或许我们有些特长基因当年没有被挖掘出来呢?结果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发现逃逃还是对数理、逻辑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们也就认了。

周围很多家长的心态也类似,低年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雅观察和审视孩子的兴趣、特长,然后再做选择。

所以在美国,搞数学竞赛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数学,也擅长数学的孩子。

逃逃现在是小学5年级,我上两张他们数学课外班正在使用的习题书,各位可以大致感受一下难度。



我相信,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孩子是绝不会乐在其中的。

反之,如果让不适合数学的孩子搞竞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部分会很痛苦;而另一部分,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数学金牌主教练赵斌老师曾打了个比方:

如果一个地区,只有5000孩子适合进行奥数培训,但一下子涌进2万人,这多出来的1.5万人,傍边绝大多数是不喜欢学奥数的。但他们的成绩也会通过培训获得提升,这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些真正适合学习奥数人才,在众多学生中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于是他就被埋没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对数学既没兴趣也不热爱,但凭借优异的考试天赋,在晋级中挤掉了原本真正对数学有热情,有潜质的孩子。造成干扰。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数学几乎是所有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石。世界未来必然是需要那些对数学充满热情,会思考能创新的顶尖数学人才,而不是善于考试,但对数学并不热爱的人。

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对个人,对团队,对整个国家,都是如此。

这一点上,美国做得的确不错。



最后,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这些年在奥数项目上屡屡获胜的美国队,团队里几乎全是华裔面孔,从教练到队员都是。

不得不说,我们是一个很聪明的民族,我们华人孩子的确是拥有很强大的数学大脑啊!

不外同样是聪明孩子,不同的引导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美国的数学教育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总的来说,宽松从容的环境,尊重天赋、尊重兴趣的心态,看重数学本身而不是考试能力,这些都很重要。

实际上,除了数学,其他的学科和兴趣班,又何尝不该如此?
-END-

今日保举:针对脑力思维训练的 《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6-12岁】 记忆能力、数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力。



作者: 笔无影色有光    时间: 2019-3-6 11:23
看看哪个数学家有名有大把的快钱赚,看看阿谁明星不是随便摆摆几百上千万,多牛逼,学数学,当家长是啥子么,没看见艺术班大红大紫踏破门槛!有谁关心团灭,能名利双收吗?是谁导向娱乐至死,数学有毛用啊。
作者: 吸血鬼海辛    时间: 2019-3-6 11:24
中国现在的教育根本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每天就是填鸭式的教。昨晚孩子写数学作业,刚学完的题,有些还没有很明白,一张试卷,几个不会的题,我给了点提示,再让他本身想一想,就将近一个小时了!还有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没办法,我只能赶紧告诉他方法和答案!早上儿子本身都说昨天的试卷还是有不明白的!我也很无奈!孩子们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一个学习机器
作者: 苏珊大妈    时间: 2019-3-6 11:24
现在中国教育的通病就是老师告诉学生的是该怎么考试,定式填鸭式的教育给了娃娃高分,却让所有孩子没了扩散性思维。目前世界上所谓的天才都有偏科的弊端,在中国你偏科就代表你完了。
作者: 逺航の帆    时间: 2019-3-6 11:25
前几年奥数热,中国队在国际比赛上大包大揽的时候,也是你们这群人在反思在批判!现在,奥数热降温了,奥数竞技水平下来了,国际比赛拿不上名次了,也是你们这帮人在反思![抠鼻][抠鼻]
作者: 独自一人一一    时间: 2019-3-6 11:26
仔细看看这次奥数的成绩吧,有一道题中国学生只有一个人得一分,其余全是零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这个成绩很不错啦,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吃亏在语言上,所以不要忽悠不知道本相的群众,美国教育有他的优势,我们也有我们的特点!
作者: 517318447    时间: 2019-3-6 11:26
美国数学一直是世界顶级。中国所谓的数学好是算数不是数学
作者: 村长    时间: 2019-3-6 11:27
外国教数学全靠理解,国内全靠背,不说算数,高等数学线代国内全是应付考试背公式,国外教科书一步一步教你公式怎么来的教你推导,最终国内这样的教学制度教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庸才
作者: 约定    时间: 2019-3-6 11:28
整天说美国多好多好。把本身原有的优势浪费了,学了人家的短处。这就是国人通病!美国数学竞赛好不是教育体制好,而是他们应对考试理解的好。我们的教育有我们的特点。就像羽毛球乒乓球一样,美国队出成绩的大部分都是亚裔,你说因为他们体制干吗?不要认了亲爹,什么都好。看清楚本身定位。
作者: ヅ叚娤    时间: 2019-3-6 11:28
现在的教育为的就是应付考试,填鸭式的做各种题,能提高什么。
作者: 风中的雨    时间: 2019-3-6 11:29
没有什么,只要说奥数冠军高考加分,年年都是第一。
作者: lxm612cn    时间: 2019-3-6 11:30
国内高中数学比欧美数学难度大很多。为什么还会这样? 国内奥数理是加分项。国外是兴趣项。一个被逼天天刷题,一个爱好每日研究?这就是教育本质的不同。
作者: yjy517000    时间: 2019-3-6 11:31
我们的教育只是强迫学生背诵前人总结的笔记,而不是让他们去了解知识的原貌
作者: jiansen    时间: 2019-3-6 11:31
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缓解家长的成才焦虑,这个焦虑并不是家长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甚至迫在眉睫的威胁,唯一的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升学怎么办?别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国根本不现实。
作者: 独自一人一一    时间: 2019-3-6 11:32
美国的教育,教者自由奔放,学者如鱼得水,想学的尽情地学,喜欢教的尽情地教,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就业的压力,没有住房的压力,可以尽情地做学问,社会的发展靠的精英,从来不是平均成绩
作者: zhongcan826    时间: 2019-3-6 11:32
欧美的教育是在巨大社会福利体系基础上的,普通人能够识字,算术(以后能填个人报税单,水电煤能算,超市买东西按计算器能知道打折多少……),那些有特殊才能的脱颖而出继续教育!而中国的教育特色和理念是大众一起培优!
作者: 忠信镇人    时间: 2019-3-6 11:33
本来奥数是举国体制,有加分的,取消之后就不行了
作者: Lee    时间: 2019-3-6 11:34
小时候背诵课文 古诗,都到现在了 小伴侣还在背 有什么用。数学除了课本上的题 也没有别的了
作者: 董生    时间: 2019-3-6 11:34
国内奥数就是文中提到的第一种学习方法,迅速学习一种解法,然后做题巩固,为什么我要用“学习”不消“学会”,因为大多的孩子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理解,看似能提高考试成绩,但对数学的思维形成没有帮手,遇到没解过的题,没有了解法的帮手,也就抓瞎了。
作者: empmeng    时间: 2019-3-6 11:35
2019美国奥数代表队,看了看表面,我还以为是中国二队呢。
作者: 路过随便看看    时间: 2019-3-6 11:36
适合读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去读,这是自然规律,中国学生累在中小学,大学过混,教育体系混乱,教育部热衷于扩招,热衷于高校改名升级,热衷于收费,教育质量差,学生身心健康差,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深远,中高职可以提普及率,本科研究生绝不能不讲质量!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