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聪明孩子是如何养成的,音乐教育妙招!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妖女
时间:
2019-3-7 10:21
标题:
聪明孩子是如何养成的,音乐教育妙招!
爱因斯坦,这位爱拉小提琴的美国人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出乎不测的是,作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一度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笨孩子’,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校长和老师都一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到最后,连他本身都失望了,打算退学。但他的父亲并没有失望。老爱因斯坦开始教他拉小提琴,并一再告诉他:唯一能够为人治疗哀痛的良药,并非其他,而是音乐。果然,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表演。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并最终成为少数站上科学高峰的煊赫人物。”
这个“故事”作为最好的教育范本,被收在日本著名教育学家铃木镇一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里。在书中铃木先生按照本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儿童学习、生活、玩耍等细致不雅观察,对“天才与平庸”、“儿童心理与性格的培养”、“环境与才能的形成”、“学习兴趣与信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方法。铃木先生深知音乐的魅力,与此同时,他发现日本学校在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里除了关心孩子的学分外,根本不关心孩子们个人能力的提高培养。为此,他创立了“才能教育研究会”,并建立起了本身的一套教学方法。在他的书中,他试图告诉家长和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铃木先生说:“我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只有当孩子产生‘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念头之后,再让他开始学习;当孩子想学到更多的东西时就结束学习。只有这样,孩子就总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他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才能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轻松好玩的游戏。
但是放眼当前音乐教育实践,枯燥单调的技巧训练,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是通过考级级数的凹凸和是否获奖,来盲目的判断本身的孩子应该学不学音乐。还有很多父母带着功利性目的为孩子投资,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某某家,根本不管孩子在这方面是否有兴趣。无疑,到最后这不仅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终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这种做法是偏激的,更是不成取的。铃木先生认为,教育者要促使受教育者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能力的来源”,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不论你让他们做什么,只要他做得好,就表彰他,这件事渐渐地对他来说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慢慢地,孩子就会自觉地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孩子们做喜欢的事,并从中得到快乐,同时变得更聪明、更灵活。因此,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帮手他们建立兴趣,“让他们在训练中产生成功的自豪和喜悦”。父母和教师要少些功利性,多给孩子自由,让他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毕竟,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比什么都重要。铃木先生强调,教育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和得到快乐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幽默的作用,因为它能让人们觉得轻松愉快,能使人产生机智的见解,如果教育者能够在教学上运用它,毫无疑问,学生就能够消除压力,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
才能并非天生,随便哪个孩子,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本身不竭的努力,都能成才。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难以估量的、让人吃惊的巨大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发,去发掘他们身上的这种能力。换句话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并不竭增加新内容,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最成功的。
在铃木先生的书中谈到:日本学校在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里除了关心孩子的学分外,根本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其实,除了日本,在我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将知识教给孩子,却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让孩子从教育中得到实际的、有用的能力,阻止孩子只“知道”而“不会”的局面再继续发展下去。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如果孩子知道什么叫“亲切”,但却在生活中不能做到“亲切待人”,这就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不能说有真正的能力。具体到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音乐的本质,要让他们通过音乐得到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孩子只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才能把音乐学好,单纯的技术训练是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的。此外,孩子们只有真正感悟到音乐的灵魂,才能通过音乐去感悟生命的意义。惟其如此,音乐教育独特的功用才能发挥出来,孩子的个人感悟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地学会了某一首曲子。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时,不单要教他们作品,还要把大师们的生平故事和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涵义教给他们。要让孩子们明白,音乐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人类精神的反应,它和我们一起存在。要唤起孩子的内心听觉,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人们遍及认为:学音乐的第一步就是学习乐谱,想想果真如此吗?难道在学音乐之前,就必需必然要先学会识谱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对于音乐学习来说,乐谱固然重要,但也仅仅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学音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感觉被唤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
我们知道,在乐器演奏的学习中,接触到的技巧问题比绘画和别的艺术门类更多,因此,必然的技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音乐教师往往只关心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而不太重视对它们的音乐感觉加以培养。因此他们的教育,只是批量的生产单纯懂技巧的演奏者,并不是真正的音乐家。实际上,如果缺乏音乐本质作为根基,演奏的技巧是无法达到必然高度的。只有真正感受到音乐之魂的孩子,才能从音乐中感悟出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简单教给孩子几首曲目。因此,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内心听觉。正如铃木先生所说:学习音乐的目的并不必然要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学习来培养人格,使人类具有真正美好的心灵和感觉。
因此,音乐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力图通过音乐来塑造人,把孩子培养成为高尚的人。在铃木看来,也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他说,“我提倡的教育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天才教育,甚至从不认为真正存在着所谓的天才――一切天才都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信奉的理念是“培育不出优秀的人才是因为没有采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了平庸的人是因为被平庸的人所培育的必然结果。人们只关注我培育出了几个神童,却没有看到才能教育运动对幼儿才能开发所具有的强大动力。我提倡的并不是什么天才教育,而是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其目的不在于培养伟人,而在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各尽所能使其取得相应的人生快乐,这就是写作本书的目的。”
记得弗洛姆曾说可以用考察一粒种子成长的方法来考察一个人。他说一粒种子看起来是那么微小,那么平淡,以至于你得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但就在这样的种子内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如果你拿到一粒花种,把它抛到露天的地里,踢些尘土将它覆盖,它很可能在一两周内发出芽来,再过些时候,它也许会开出一朵花来。可是,假如你仔细地不雅观察就会看到,它有一朵暗淡色的小花,还有细小而未发育出来的叶子,也许上面还有昆虫在蛀食着它。但是,如果你拿到同类的另一粒种子,将它种植在深度刚好适宜的土壤里,给它以适量的水分、阳光和营养,你会如期看到一株斑斓的植物,其叶子葱绿苍翠,其花朵色彩娇艳,你会看到一株发展已接近它全部潜能的植物。所以说,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养也是如此。世界上有那么多孩子,他们需要住在音符飘舞的小板屋里,需要被音乐喊醒,需要“用音乐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坚持鼓励孩子,并让他们接受必要的音乐教育,通过美妙的音乐,从而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才是聪明孩子的养成妙招。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