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劳动教育不成或缺 [打印本页]

作者: aten    时间: 2019-3-13 15:10
标题: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劳动教育不成或缺
来自《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很有现实意义,特此摘录,保举分享。

“德智体美劳,现在整个高等教育‘劳’这一块是绝对的短板,连老师们都不了解生活了,学生还怎么了解国情。”

劳动教育不该该仅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大学应该如何加强劳动教育,帮学生补好这门课?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不容忽视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讨论更多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对大学劳动教育的关注明显不足。

“目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身上还存在劳动不雅观念不够端正、劳动意识比力淡薄、劳动素养比力缺乏、劳动情怀比力缺失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说。

事实上,大学生作为直接面向劳动、直接对接职业的劳动后备军,比中小学生更迫切地需要带着全面系统的劳动素养走上工作岗位。

“要高度重视劳动的教育价值,劳动不仅创造财富,并且也造就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说,劳动造就人才的功能至少表示在两方面:一是实现自我认同,二是完成自律,把社会的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办理、自我控制。





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很多高校的现实问题。

与中小学以体验、认识为主的劳动教育不同,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使学生“明劳动之理”。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整个培养体系都是直接指向劳动的,如何使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真正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需通盘考虑的问题。

空军航空大学教授杨承志建议,大学劳动教育要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培育劳动情怀,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体力劳动岗位将来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劳动和劳动精神吗?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认为,创造性劳动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并且会越来越重要。而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的功能更是人工智能所不成取代的。

新时代的大学劳动教育面向的群体是00后,他们伴随互联网长大,对劳动的认识与上一代人、上两代人有很大差异。

针对这一特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需直面质疑,及时更新教育形式,使青少年认识到,技术进步只不外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劳动领域、劳动岗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人的劳动精神和很多劳动技能仍是人机协同、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要考虑两点:

一是劳动形态,要与时俱进,不能犯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的错误;

二是教育形态,需要必然的课程,关键是要考虑怎样让间接的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强化。

《论语·微子》中写道:“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劳动教育这一课,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成或缺!

对于当今的劳动教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