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余光中何以批评朱自清《荷塘月色》妙喻“美人出浴”意象尤其糟?
[打印本页]
作者:
往事平不如烟
时间:
2019-3-14 09:38
标题:
余光中何以批评朱自清《荷塘月色》妙喻“美人出浴”意象尤其糟?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公认的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美文,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但余光中先生却大不以为然,三十年前就火力大开,不仅对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多有否定,并且尤其对《荷塘月色》的几个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妙喻大加否定,此文后来转发于《名作欣赏》杂志,引起激烈争鸣,并且这个话题一直讨论不竭,且作为参考资料,收进中学语文教材阅读讨论题。本人教过作为大专中学语文课文的这篇散文,也对这个问题深感兴趣,曾经与正读中学的女儿有过一段关于此文妙喻当与不妥的讨论,使我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产生新的看法。
那天正看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女儿问我,为什么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要背诵的那一段中加了一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女儿说,本来很好背的段子,现在因为这一句背起来特别扭。
正躺在沙发上看书的我,不假思索地说,那是朱自清散文原本就有的,新编课本恢复了作品原貌,你多背几遍就会习惯的。 女儿却不以为然,她先是完整地读了这一段被视为关于荷花的经典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然后问我,前面有两个“有”的排比,后面就应该只有两个“如”的比方才相称。可现在不仅有三个“如”,并且先是“正如”,接着是“又如”,再后面却还是“又如”,最起码也该换成“还如”才显得语言有变化吧?
女儿的看法对我来说的确很新鲜。我以前教过中学和大学教材里的这篇散文,对于这一句的存在与删节,却从未特别地注意过,以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因为这一句在当时看来格调不健康,不适宜中学生阅读,而现在时代如此开放,恢复名作的原貌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从修辞和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女儿的看法倒真的很有道理,如若是一篇学生的习作,或者是一篇普通作者的来稿,这一句就极有可能“在删难逃”了。 又想起多年前在《名作欣赏》“名作求疵”栏中看到的曾引起过激烈争论的余光忠关于朱自清散文评论的文章,于是翻检出来。余光忠的批评是“‘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单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并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罢了”。
读与女儿听,女儿却也不以为然,坚持说只去掉那一句就很好,其他的比方还是很形象很美的。
经过这一番名家与小女“似是而非”不雅观点的对比思考,倒觉得不管其主不雅观意愿如何,新教材恢复名作原貌的做法意义深远了。一者表现了后人对名家名作的尊重,二者可以让中学生完整全面地理解名家和名作,三者如果这一句真是有瑕疵的话,也可以给中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而这,才是本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以前语文教学中所欠缺的。
只是不知教师们 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能否表现出这种精神来,而不要在名作面前,一味顶礼膜拜,将此一句说得天花乱坠,从而漠视了学生的心存疑义。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即使是“美人出浴”,若出的不是时候和地点,也是不美的呢!
【本文作者:徐景洲】
作者:
sandy0113
时间:
2019-3-14 09:38
每次去清华,都会去朱自清当年写《荷塘月色》的阿谁小湖去看看,看看自清亭,看看朱自清塑像,看看一池碧水的荷花的荣与枯,还有一次专门在夜色中去看她。《荷塘月色》是一生中读过的最美的散文之一,若将此文放在她所产生的时代,就更见其不凡之美。但也有争议,如余光中先生就几乎全般否定,而中学语文教材编选时也要作删改。当然,这世界本无完美,有残缺可能才是最美,如断臂维纳斯。文学因成话题而流传,乐呈一孔之见方是阅读大趣。
作者:
最好不相爱
时间:
2019-3-14 09:39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