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也谈“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
[打印本页]
作者:
wx_pt2qmz
时间:
2019-3-16 15:47
标题:
也谈“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
也谈“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
文/江湖浪子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不少人对曾国藩无限大肆吹捧,俨然曾国藩已成民族“英雄”和与孔孟齐名的“圣人”“大智者”、励志成功的榜样和典范,甚至被吹捧为“古今第一完人”,其说过的话也成金典圣句,用以激励国人。每每听到或者看到对曾的无限吹捧,我都一笑了之,早想写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今日下笔,一吐为快!
我们先了解一下曾国藩的成功一生: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卒于1872年(同治11年)3月12日,享年62岁。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农民出身,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832年中秀才,1838年(28岁)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在人生职场上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无须讳言,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奇人,但是其生于封建社会,其行为和思想有着极大的社会和时代局限性,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一生。他是军事奇才,不去抵抗外辱,却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杀手;他有安邦定国之智,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强国安民,更多的是为自己攀附权贵,飞黄腾达;他崇尚仁政,却也滥杀无辜,凶残无比;他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更深谙官场凶险,为了保住头上顶戴花翎而费劲心思;他崇尚洋务,骨子里思想却极度保守,是封建帝制的忠实打手。
观其一生,曾国藩最显赫的功绩是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铲除了清廷的心头大患,被清廷称为“第一功臣”,而他头顶上的这个光环恰恰成为其最大的污点和败笔。
晚清,朝廷腐败无能,国力日衰,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内忧外患加剧。1850年末,洪秀全率部于广西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所向披靡,势头日盛,严重危害打击和动摇了清廷的统治。1853年,太平军定都金陵(南京),号称“天京”。同年,为剿灭太平天国,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建立湘军,会集湘潭,1854年,湘军在岳州、靖港和太平军初战中溃败于太平军,“屡败屡战”的曾国藩羞愧难当几欲跳水自尽,此奇耻大辱也在曾国藩心头埋下了对太平天国的深仇大恨。后湘军重整军马,一路势如破竹,太平军节节败退。
1862年3月,曾国藩兄弟率湘军于安庆告捷后围困天京,久攻不下达数年之久,1864年6月3日,天王洪秀全病死,天京城内弹尽粮绝,太平军仍顽强抵抗,十万之众无一投降,让湘军吃足苦头,也让曾氏兄弟大为气恼和震惊。1864年7月19月,金陵城破,洪秀全尸骨被曾氏兄弟挖出,挫骨扬灰,幼天王洪天福贵被凌迟处死,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曾国藩攻陷南京后,为鼓舞湘军士气,放任属下屠城三日,纵兵焚城,任由湘军烧杀抢掠,人称“曾屠户” “曾剃头”。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惨无人道的浩劫,是日本人对我国犯下的涛天罪行,而曾国藩的湘军金陵屠城之凶残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二者唯一的区别是中国人杀中国人。
史载:“……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这被湘军屠戮的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屠城期间,其弟曾国荃率兵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居然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曾国藩是一个有着极大争议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国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对曾国藩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其勤奋、自律、思想、学识等耀眼的光环,对其全盘美化、以“圣人”“完人”般的大加歌颂、顶礼膜拜和无限吹捧;也不能只看到其人性的狭隘、自私、凶残和和虚伪,对其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一味的斥责和攻击。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角度客观理性的去评价和分析,任何简单、片面的全盘肯定或全部否定都是错误的。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