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地方戏曲艺术史探秘:解放初期的八集工农剧团的公私合营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往事平不如烟
时间:
2019-3-17 09:09
标题:
地方戏曲艺术史探秘:解放初期的八集工农剧团的公私合营之路
1949年,邳县人民政府(陇海铁路以北),隶属于山东省台枣专署, 次年隶属于临沂专署;邳睢县人民政府(陇海铁路以南),隶属于江苏省淮阴专署。1953年,邳睢县撤消,古邳镇析归睢宁县;土山、运河、八义集等地析归邳县。邳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苏省徐州专署。次年,邳县人民政府驻地从邳城镇迁至运河镇。而正是在刚解放的邳睢县境内,由古邳镇宋小楼村的拉魂腔艺人姚树仁(姚三)和其二哥姚树春(姚二)相继成立了运河人民剧团和八义集工农剧团,后来正是在这两个团的基础上才诞生了邳县柳琴剧团。
1951年夏天,正在贾汪一带流动表演的王怀忠、王桂俠父女俩的班子和郑兰荣、郑季宽师徒俩的班子合在一起,同去徐州表演。当时,老家在邳睢县古邳区宋小楼村的姚树春(姚树仁的二哥,其大哥姚树德,弟兄三人均是著名拉魂腔艺人,姚树德之女姚秀云是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的班子也正在徐州市松林戏园表演。姚树春便约请王怀忠和郑兰荣商议,共同组建了一个大戏班,于当年6月初拉去邳睢县八义集镇表演。这个混合班总共20余人,一开始在八义集镇街北头毛家客店表演,自取名为“胜利剧团”。至1952年3月,由八义集区公所出面扶持,正式给这个剧团搭建一个柴草竹木结构的简易戏园,内设木条凳座位三百余个,通常可容纳五六百人。这个戏园子是公私合营,戏园经理叫王富明。园租为当场表演收入的15%,作为公积金以用作戏园和剧团还账。表演票价一般为一千元(即1角)或八百五十元(即8分5厘),平均可上七成座,一般每晚表演一场,逢集或逢会再加演日场。园子于1953年4月又进行加固改建。
至此,许多流散的拉魂腔艺人便纷纷来加入这个班子,最多达30多人。大多是鲁南、苏北、皖东一带艺人,他们来来走走,很不固定。掌班的班主是姚树春(又称姚二),因为他是召集人,更因为他有戏箱,所以是当然的班主。这个班子基本成员有姚树春、刘兰英夫妇及其侄女姚秀云(艺名“小响吧”)一家;王怀忠、王桂俠(艺名“小寡妇”)父女一家;郑兰荣、郑季宽师徒一家;刘立全一家;尹传高(包罗尹桂云和尹传秋)一家;惠自东、王桂芝夫妇一家,别的还有邵民才、张桂贤、王德昌、杨德贵、王茂兰、徐成兰等人。
这个戏班子受到区政府、工商联及工会的大力扶持,具体责成文化站主管。他们除了在戏园子进行营业性表演外,还到过周边地区如土山、碾庄等村镇表演。戏班子的收入除了园租提成和公共支出外,全部用来分红,采取劈股拆账分红,戏箱打成股份参与分红。
剧团的表演剧目大都是艺人自小就学的,大家共同在一起“说戏”,碰碰头、对对戏就可以表演了,都是幕表式的传统剧目。偶尔也在文化站指导下排练一些应景的宣传剧目。
1953年春,八义集已经划归邳县,而姚树春的家乡古邳镇划归睢宁县,加之团内因分红问题同他闹纠纷,于是他联合在运河镇任运河人民剧团团长的三弟姚树仁,两家同时撤回家乡,仍以姚家班为主成立了古邳柳琴剧团。当时的拉魂腔已经于1952年由徐州文化局和艺人共同商量定名为“柳琴戏”了,所以许多拉魂腔戏班纷纷改名为柳琴戏剧团。当时同姚树春一起走的还有刘立全一家和张桂贤等人。八义集工农剧团遂告垮台,但仍有10余名艺人留守没走。其中有王怀忠、王桂俠父女一家;郑兰荣、郑季宽师徒一家;尹传高一家;以及王茂兰、徐成兰、邵民才等人。但是他们没有戏箱,所以也无法维持表演,文化站时而组织剩下的人员学习。
八义集区政府决心再度恢复这个剧团,于是推选艺人郑季宽和戏园经理王富明两人,并特派区干部李桂芳协助,共同来完成重组剧团的任务。区工会和街道工商联又募集了约伍佰万元(500元)的资金支持。于是李桂芳和郑季宽去徐州置办戏箱,顺便邀请演员。郑季宽在徐州找到艺人于在海,当时于在海正在永安广场王宝侠的班子里表演,于当即答应可以拉走九人去八义集参加,但要先付定金,郑季宽便付给于在海伍佰万元(500元)。于在海很快就带有崔兴山、张怀兰夫妇一家;张怀山、邵玉华夫妇一家;王有才、孙玉兰夫妇一家;加之于在海、金妮夫妇一家和弹柳叶琴的张孝田等人去八义集。
与此同时,又从鲁南和苏北等地方邀请来了乔德莲、周桂香夫妇一家;张传振一家;卢福玉、卢福秀弟兄俩;以及骆成训、周振乾、陈克俊等人。这样加上本来留守人员,总共有30余人,足可以排练表演了。除了从徐州购置的服装道具外,他们还便宜一部分比如头饰、髯口、刀枪等等,有些演员平时也自备有行头。各项筹备工作就绪后,1953年7月间,剧团正式恢复了表演。这次恢复后,区政府正式命名为“邳县八集工农剧团”。团长由郑季宽临时担任,区里派干部辅助领导。
是年秋,剧团去贾汪矿区表演,又吸收了孟广恩、张玉兰夫妇一家;刘继先、刘桂花父女一家;至此,该团演员行当齐全,阵容可不雅观,表演效果颇有影响。
1953年秋后,邳县八集工农剧团团长由崔兴山和孟广恩担任。八集区政府又正式派一位半脱产干部孙承修(时任八集镇青年团支部书记)担任剧团文教主任(即后来的政治指导员),平时教演职员学文化,学政治时事,做一些思想工作等。
1953年12月25至28日,徐州专署文教科曾组织专人对私营剧团进行调查分类,对邳县八集工农剧团调查后的结论是:有表演能力,收入可以自给的一类剧团。
1954年春天,为了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戏曲会演,曾为江苏省选拔小组表演剧目。
1954年7月,八集区政府在工农剧团内发展了部分工会会员和中苏友好协会会员,均发给会员证。此时,剧团的组织机构已经完全脱离了私营性质的班主制,而转变为由区政府配备干部的民主共和制,而收入仍然执行劈账按股分红制度。所以,区政府特意将剧团更名为“邳县八集新生剧团”,意味着在党的领导和区政府的扶持下,剧团获得新生。还制作剧团团徽胸章,让每一位成员戴在胸前。
邳县八集新生剧团除了在八集戏园经常表演外,还曾去过邳县西部各村镇以及徐州、贾汪、枣庄、台儿庄等矿区表演。
邳县八集新生剧团上演的剧目全部是古装传统戏,也曾在文化站指导下排演《跨过鸭绿江》等宣传剧目。
1954年,邳县县政府由邳城镇搬往运河镇以后,县文教科更加强了对剧团的办理和领导。遵照中央关于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办理的《条例》精神,于当年8月对本县两个柳琴剧团(另一个是邳县运河人民剧团,笔者已另文介绍)和一个京剧团进行了登记摸底。为便于办理,将较早派干部进团的邳县八集新生剧团编为邳县柳琴一团,而将邳县运河人民剧团编为邳县柳琴二团。此时该团团长为孟广恩,区政府所派干部孙承修协助办理。
1954年12月10日,邳县文教科调邳县柳琴一团去县城,和邳县柳琴二团联合学习,并排演指定剧目,具体有现代戏《光明大道》、《海上渔歌》、《李二嫂改嫁》和古装戏《喝面叶》、《小姑贤》、《八姐打店》、《挑女婿》等。这样学习排练了25天,最后挑选以邳县柳琴二团为主,去东海、新沂、邳县三地巡回表演,一团抽调2名演员和个别乐队人员加强二团。邳县柳琴一团则在邳县本地巡回表演。
这一时期的邳县柳琴一团,已经基本实现表演舞台化,逐渐走向舞台艺术正规化轨道,同时置办了许多戏剧服装,头饰、髯口等,化妆使用油彩。但是剧目生产仍然沿袭“说戏”制度,尚未建立导演制。乐队文武场除柳叶琴外,还增加了二胡、三弦、唢呐和苼等乐器;而武场也也使用板鼓、大小锣和铙钹。
从建团开始,团内基本骨干演员有:女演员王桂俠、周桂香、邵玉华、刘桂花、孙玉兰及男演员孟广恩、乔德莲、张怀山、王有才、崔兴山等人。
1955年3月底4月初,邳县人民政府决定正式成立邳县柳琴剧团,就由县文教科组织邳县柳琴一团(即八义集新生剧团)和邳县柳琴二团(即运河人民剧团)来县城统一学习近20天,把两团合并整顿,人员精简为44人。同年5月参加职业剧团登记,7月20日获江苏省文化局正式批准。从此邳县柳琴剧团取消私营性质,变为集体事业单位,正式纳入邳县的机构编制,成为县文教科下属的专业文艺团体。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