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孙老师谈教育:妈妈自述一位上牛校的普通孩子的高中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HY天空之城
时间:
2019-3-23 16:22
标题:
孙老师谈教育:妈妈自述一位上牛校的普通孩子的高中生活
本文有点长,想吸取经验的耐心看看。
首先申明,所有的文字谨代表个人不雅观点,不希望引起任何误会。华一(华中师大一附中)是一个牛校,这里的孩子有很多牛人,我本身的孩子一般。
1、自身定位
我的孩子是个普通孩子,所以进高中之前,对本身的定位就是不竞赛不自招,老老实实高考,不想别的。
这个定位,并不是我给她的,是她本身定位的。开始我还想着是不是可以说服她参加一点竞赛,没准能得到个末等奖啥的呢,万一能参加一个自招什么的,不是也可以保个底么?数理化不行,语文、英语、生物什么的不是也可以么?孩子说,你不要以为竞赛得奖那么容易。不说本身从来没学过奥数,就是普通的培优班都没上,别人都是从小就开始的,有基础,况且,最关键的是,别人还聪明。作文、英语奖项对于理科生压根没用,生物奖自招专业基本都限定在生物,而她并不打算学生物......
开学后的摸底考、期中考非常顺利,因为她初中基础扎实,假期也按要求做了预习。期中后开始乱套,没有时间预习了,每天疲于应对老师的作业,由于没有上过衔接班,从小也没有上培优班,而老师基本是不讲基础的,直接进入自招竞赛难度,作业看起来不多,但是每道数学题,她要花半小时甚至更多,而别的孩子半小时数学作业就做完了。当班主任告诉我我的孩子是全班作业速度最慢的时候,我简直不相信本身的耳朵。
问孩子,她说题很难,老师没有讲过,她每天要先看书,做一些重难点,然后做老师的作业,还是很多不会做,或者特别费时间,往往一个晚自习只够完成数学作业。其他科目的作业只能见缝插针。
后来,就是没有时间预习,没有时间复习和整理错题了,每天都只是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像别的孩子有外面培优的基础,她缺乏基础知识体系,一直就这样被老师拖着在竞赛和自招难度的作业题里疲于奔命。高三的时候,她说她才知道,高一起他们的作业题其实都是一些自招题或者竞赛题,或者高考压轴题。
各科竞赛,如果老师统一报名的,她不得不参加,不统一报名的,她一律拒绝参加,物理化学各得一个安慰奖。当然对于自招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我们试着报过3个学校的自招,初审无一例外全部没过。
他们班上,95%以上的孩子都在上培优班,主要是针对自招的,最后拿到抱负的自招名额的,很少很少。因为自招门槛是省一以上。武大华科初审过了不少,最后拿到自招的武大好像只有2个同学,华科也貌似只有1个,如果权衡投入产出比,我还是庆幸孩子的自知之明。
2、磕磕袢袢的学习过程
一直被拖着的结果就是成绩下滑,高二最厉害,孩子说觉得她已经看不到希望了,好像无论她如何努力都不能阻止下滑的事实。我说再咬咬牙坚持,等新课上完,进入一轮复习就好了。现在是大家都提前学完了,你没有学过,比别人差是正常的,等进入复习阶段,这个差距会缩小的。她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因为上课的时候,她经常发现前后摆布的同学都不记笔记,她问同学这个问题,有同学说这是第四次学了。还好,终于在高二下期中和期末,下滑的趋势基本停止,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班上有同学家长问我们要不要参加培优班,我有点心动,觉得孩子本身学太辛苦了,往往又不得要领,就试着跟她沟通,开始她很抵触,最后答应去试听一次。机构先不同意试听,说了好话才同意,交了一次费用,试听的结果是——她不肯意上培优班。理由是一培优班的同学已经按部就班上了好久,她感觉插不进去跟不上;二老师讲那么多,并不都是她需要的。总之,就是不上。
高二下总成绩有了点起色,但是化学一直往下掉,最差的时候已经是69分了,而她本来以为她化学还是很不错的,也很感兴趣。这个时候,她提出想上一对一补化学,说原因是化学老师没有给他们系统讲课,她缺乏系统知识体系。两眼一抹黑的我开始到处打听哪里有这种机构,有人给我保举专门一对一的某机构,我先去谈了一下,说可以先把孩子的历次试卷带过去给老师做分析,然后针对性地上课。于是我提前带去了试卷,预约了2周后的第一次课。比及上课的时候,我发现,那些试卷甚至没有给老师,老师来上课无非就是本身带了一些标题问题来,让孩子当堂做题,不会的给讲解。孩子提出能不能把下次的题提前给她回去做,下次上课直接讲?被拒绝。孩子说这不是她要的老师和授课方式,我们放弃。
后来又找到别的一家机构,开始不同意一对一,说老师都不肯意上一对一,后来说好话,答应给找找,找了一个老师,孩子先跟老师沟通了一下,提出本身的想法,老师答应了,于是开始上课,每周一次,上了3次课之后,机构给我打电话说因为老师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上课。我问能不能过完暑假等老师身体好转接着上,答曰那得等暑假后。于是比及暑假后,得到的答复是老师不上了,给我们退费。又是说了很多好话,机构答应再找一位老师 ,后来又找了一位老师,断断续续把10次课上完了,孩子非常高兴,说化学终于补上了。
化学课结束的时候已经快到17年年底,这个时候孩子又提出来,语文也要找个老师,讲讲作文审题和阅读技巧,其实我是非常怕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找老师,到处被拒绝,但是我不能拒绝孩子,硬着头皮到处找,最终找到一位语文老师,孩子说我要求不高,只讲答题套路。具体讲什么怎么讲是她本身和老师沟通的,语文上了大约8次课,直到春节后的三月。她说终于心里有点底了。
最后,她说原本打算放弃她最烂的数学,现在看还有点时间,是不是再挽救一下?3月了,找一对一的老师感觉难于上彼苍,好不容易别人介绍了一个老师,她也是先和老师沟通,然后开始上课,原本打算上10次的,只上了3次后,老师跟我说觉得他不能帮到我孩子什么了,不消再上下去。我知道,孩子对老师是有明确要求的,上她这种一对一,确实不容易,比上机构的大课难度大多了。
就这样,补差的一对一告一段落,迎来了四调,都说四调标题问题出奇的简单,孩子考完本身也说简单,但是结果出来,分数和排名创历史新低,比她最烂的高二还差。
孩子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说等老师讲完卷子就明白了,我还没问讲卷的情况,几天后孩子跟我说,她决定不再去学校上学了,她要本身在家复习。我问为什么,她说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了,没有我预想的效果,二轮有些课也进行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多少我想要的,我现在只有自救一条路——本身查漏补缺,指望老师是不行的,老师不会针对我一个人。
我怀着忐忑的表情去请假,开始几天几天的请,后来就直接说除了5调那几天,其他时间就不来了。5调的结果我们都没有关注,好像学校也没有发布吧。
高考那几天,每科考试前,孩子都跟我说,妈妈,我还是紧张,我说是的,每个人都紧张,紧张利于身体调动一切能量来高效答题。有的孩子考前已经失眠,你考前睡得挺好,已经好很多了。
3、确立目标与填志愿
刚上高中的时候,其实孩子对未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她想上地大,我说好,地大不错。高一下的时候,她说他们心理老师给他们全体同学做了未来职业测试,她的是适合艺术B类,我问,艺术B类是什么,她说就是和艺术设计有关的职业,但是不是纯艺术创作的。当时我也是听听罢了。
高一暑假,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妈妈,你有空的时候帮我收集一下××××专业的基本情况,我需要了解一下。我就帮她收集了一些基本情况,学些什么,将来大概干什么,哪些学校有。她也就是简单看了一点。我也没当回事,离高考填志愿还远着呢。
高二的时候,她再次提起她打算选择这个艺术B类,我才开始重视起来,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并告诉她,都是非常辛苦的专业,并且要求很高的,既需要理工科的严谨、也需要艺术的视角、还需要非常高的人文素养。她听了表示认可。
高二和高三是非常紧张的,我们只是偶尔讨论一下这些,有时候周末或者假期我们一起看一些视频,让她了解一下未来的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都没有明确必然要学什么,必然不要学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她本身上网查过很多资料,包罗上贴吧、知乎问学长们,浏览学校官网,查看各专业培养计划,了解各个学校的风格、特点和要求。比我这个家长了解的更多更深入。
转眼,高考结束,面临填志愿。我把几个可能考上的学校相关专业前三年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省排名做了一个表格给她,把专业培养计划打印出来给她,然后跟她讲解平行志愿的规则。在这之前我本身都不清楚平行志愿到底是什么情况,了解之后才发现,平行志愿其实也是坑。对于目标是进校不挑专业的孩子最合适了,而对于我们这种冲着某个明确专业去的孩子非常不利。不服从调剂吧,掉档就完了;服从调剂吧,被调剂到不想读的专业怎么办?保专业吧,意味着牺牲分数,可能还不是一点,心有不甘;赌一把吧,万一录不上本身想上的专业怎么办?
高考完,她花了几天清理书籍和复习资料,送人的送人,卖废品的卖废品,然后等分数出来。那段时间我刚好出差不在家,她爸爸说填志愿就交给她本身了,后来孩子跟我说她那几天比高考的两天还紧张,吃不好睡不好的。因为她感觉没有考好,分数出来必定会低于预期,而那时候她的目标学校已经确定,但由于招生人数少,分数线飘忽不定。
出分那天,我出差回来,她本身和往常一样按时睡觉了。考完她没有对答案也没有估分,说反正分数会出来,估高了,到时候心理落差大,查分呢还是不查呢?估低了,本身更难受,到出分前都难受,不如不管了。
我是睡了一觉醒来,五点多钟吧,拿手机查了,还可以,在我预期的起伏范围内,比她本身预期的差。早上我上班前,写了一张分数条放在书桌上,画了一个笑脸,写了一句,祝贺宝物!晚上回家,我拥抱了她,说非常不错。但是能感觉到她有一点失望,说比她预计的少十分摆布,这个十分,对她的第一目标学校至关重要。
我跟她列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队学校,开始讲解学科排名、地域优势和专业实力。等省排名出来,我们基本就能确定冲第一目标确实是有风险的,第二目标应该是很保险。
高招会还是去了,反正就在华一,她本身去我们列出来的四个目标学校咨询,登记个人信息,留了招生老师的电话,就回家了,有些郁郁寡欢,都没有和同学多聊。因为第一目标学校已经明确告诉她有可能录取,但是不能保证,因为有不少比她分高的孩子来咨询过。第二目标学校也很明确,必定能录取,目前没有比她高的来咨询。
我把选择权交给她本身,和她比力两个学校的风格、特点,让她加了这两个学校情系华一群,跟学长学姐们再进一步了解。高招会第二天,第一目标学校招生组老师打来电话,说高分层的孩子不必然会真的报,但是她报的话也是真的不能保证就能录取到这个专业,当然进校必定是没问题的。孩子继续纠结,她本身后来又别离打了两个学校招生组的电话,我不知道她都问了些什么。27号早上,她问,妈妈,今天是不是必然要确定志愿了?我说28号下午5点截止,你还可以再考虑一天。她说我初步定了,填第二个吧。我说确定?她点头,但是眼泪止不住掉下来,说妈妈,其实我很想两个学校能中和一下就好了,我喜欢第二个学校的低调务实,学习氛围好,基础扎实,但是不喜欢它的呆板和官僚的行政办理方式;我喜欢第一个学校的开放和国际化视野,但是我也担心它的浮躁让我迷失。
我花了半天时间听她诉说这些纠结,给她擦眼泪,又花半天时间和她讨论权衡各自选择的利弊,让她听从本身的内心。最后定下来,还是冲第一目标学校,把她最想上的专业填第一个,然后是2个相关专业,也可以接受的,再后面选了一个录取分数低,但是学长说好刷绩点的、她本身也比力感兴趣的专业,为后面转专业做准备。因为转专业在大一下,是按照大一学分绩点来报名的,如果大一成绩不好可能就没有资格报名转专业了。后面两个她说就随便了,应该不会再往后录的,当然还是不忘打勾“服从调剂”。
最终确按时间已经到27号晚上了,我在系统中把这个先填上。再问她后面还要不要填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学校,她说随便吧。我想了想,还是填了第二志愿学校,只填了2个专业。
不知道孩子那天晚上是否睡了一个好觉,我是很踏实地睡着了。
28号上午,去系统确认无误,打印出来,提交。
4、学校的模式、老师的模式、同学的模式&本身的模式
华一的模式历来就是“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每天只有上午是主课,下午全部是副课和选修,晚上自习,差不多4个小时的晚自习。这也造成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不少老师不按教材讲课,直接跳着讲或者只讲自招或者竞赛难度的题,多少与这个有关吧。绝大多数孩子其实都上过衔接班,同时还会有同步班、考前有复习班,这些也让老师安心地跳过基础知识,也是孩子同学说的加上学校老师讲课就是第四遍了。孩子们把前面的两句话改成了“把方法教给学生刷题,把时间留给学生刷题”。
孩子上华一后,高一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是“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比你智商高还比你勤奋、还比你多才多艺、还比你长得高长得帅”,这些都是别人的孩子。我的孩子是智商一般,初中的时候大家纷纷展示才艺的时候她决定尝试一下认真学习,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收心一心一意学习的时候,她决定要参加社团、选修课并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来熬炼本身。
我帮她抢课、对着她列出的一次比一次长的书单去当当下单,看她忙着社团活动、享受着茶艺课的香茗、色彩课上肆意挥洒着调色盘。听她说着班上学霸学神的故事,称他们为一群靠脑袋的人。在她眼里无论多难的题,他们都能轻松解出,问为什么这么解,学霸们的回答往往都是“没有为什么,我一看这个题就觉得应该这么解”。
她无数次感叹学霸们的聪明和智慧,我问她,学霸们上培优班吗?她想了想说,应该上的。因为全班估计就她问题最多了,上课问下课问,晚自习问,追着老师问,拖着同学问。好多同学被问烦了,反问她“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她傻乎乎地说,老师又没讲过,我当然不会。同学着急啊,说,学校老师是不讲,你培优班的老师也不讲么?她说,我没有培优班,同学无语。甚至,班主任找到我,让我告诉孩子不要问那么多问题了,各科老师都被她围追堵截。但是我不能告诉她不要问问题啊,我让她多找不同的老师问,不要只问本身的老师,老师时间有限。慢慢地,她就搞清楚了,哪些老师对她的这些幼稚问题比力有耐心,哪些同学愿意解答她的问题。有时候她很高兴地跟我说,我们班谁谁谁,别看他平时一副高高在上不理人的样子,其实很有耐心的,尽管说话语气不太好,总鄙夷地说我怎么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但是每次都耐心地给我讲解。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宁可被老师被同学鄙夷问各种简单问题,就是不肯意去上培优班。或许这就是她本身的模式吧。她喜欢本身慢慢琢磨,不会的就去问。班主任不止一次地告诉孩子也告诉我,她这样学习是不行的,高中总共只有三年,她这样,起码得5年才够。孩子有时候也急啊,她学得好慢,老师的进度好快,但是她不肯丢掉课外书,不肯放弃她的各种杂七杂八的业余爱好,哭过好几次。我也只能告诉她,孩子,别急,慢慢来,按照本身的节奏,一点一点来。
她是个刻板的孩子,凡事都是有计划的,特别不喜欢被老师的临时安排打乱她本身的计划。曾经因为平时小测验,她觉得老师让他们做的那套试题没有什么价值而改做别的一套,结果被老师批评,继而和老师吵架。
高三的时候,她终于放弃了业余爱好,放弃了大堆的课外书,只保留了睡前的阅读一项。我看得到她的变化,但不动声色,不提,因为我知道,这个放弃对于她非常非常不容易。
一轮复习开始,她非常期待老师能够系统完整地梳理一遍,但是很快她发现有的老师是这样的,有的老师则继续蜻蜓点水,有的老师继续在自招和竞赛题的路上一去不返。她开始本身整理各科知识点和思维导图,完成后,回归课本,也就是把所有的课本一页一页地读完,包罗边边角角,课本上的标题问题也做一遍,我帮她到处找各科课本习题答案。我不知道她花了多少时间做这些,只知道完成后,她让我给她找高考大纲。
这个时候,她猛然发现,高考到底要考什么她压根不知道,她压根没有做过一套完整的高考真题,高考题在所有的考试或者测验中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不成捉摸。那段时间她特别烦躁,我说做高考真题吧,做几套就知道高考考什么,难度如何。说多了,她让我不要说了,说她现在非常非常烦,非常非常想逆反,只要是我们让她做的,她一律都不想做!于是我和她爸爸都闭嘴,不再提高考的事。
四调后,她告诉我不去学校了,本身在家查漏补缺和做高考真题。她花了2整天做这一个月的复习计划,密密麻麻,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主体是前半个月查漏补缺为主,后半个月做高考真题为主。每天时间从早上开始直到晚上11:00,期间有几天安排去学校找老师问问题。
计划并没有全部完成,光数学错题本就有5大本,每本100多页,我本来打算帮她全部打印出来,像初中那样,做一遍,把做错的再打印再做,做三遍。后来,发现那几乎是不成能的,她就本身直接对着错题本做,把错的做标识表记标帜,然后我打印错的她再做。有些她放弃了,说太多自招和竞赛难度的,我也赞成。多出来的时间,她多做了一点高考真题,本来她是打算做4套的,每套2天,严格按照高考时间开始和结束,做完后用一天按照答案本身改、总结。后来,她说四套全国卷做完后,她又顺便看了看北京卷和上海卷、江苏卷。恰好,本年语文题型的新变化其实和北京卷有点类似。
5、住读、走读还是陪读?
我们入校的时候,华一是要求至少高一一年是必需住读的,学校宿舍条件很好,阳台、卫生间、热水都有。唯一不适应的是热水供应时间太短,尤其是开学军训的时候。那一个星期,好几次晚上打电话的时候,孩子都是边哭边说,洗澡来不及,因为5个人轮流,感觉洗了澡就来不及吃饭,要是先吃饭再洗澡,后面还没洗完可能要停水了。一个星期后,说每个人的洗澡时间都能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了,也就没有了吃饭和洗澡的矛盾了。本来在家里的时候她一个人就要20分钟。
住读最大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华一的孩子每天习惯飞快地跑过石板路去教学楼,吃饭叫抢饭,军训训练了他们吃饭、整理内务的速度和质量,每天宿舍卫生检查和评比练就了他们快速并且高质量地分工协作的本事。
其实孩子不习惯住读,一个是没有住读过,再一个我确实没有熬炼过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暑假临时培训了一下本身洗衣服。高中毕竟紧张,每天洗衣服对她是个大负担,后来我让她只洗内衣袜子,其他衣服我周三校园开放日的时候拿回来,周末她回家的时候再带一部分。
坚持了一年,高二的时候可以申请走读了,我们开始了走读。每天接送有些费时间,但是孩子少了生活上的负担,整体上压力感要好很多,可能也与每天能和我们面对面地交流有关。晚上回来的时候,她一般躺在车上睡觉,早上去的时候也躺着睡觉,不同的是车上播放着英语听力当背景。到后来,如果哪一天车开快了早几分钟到学校门口,她都会让她爸爸把车停在那等她睡够那几分钟才下车进学校。
高三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们租房陪读,理由是每天接送路上浪费很多时间,别的,我们这样其实孩子每天都是在学校食堂吃饭,营养不能保证。我征求孩子的意见,她不赞成陪读,觉得每天来来回回并不浪费时间,正好休息,晚上回家就洗澡,然后吃点夜宵和水果,边吃边和我们聊天,11:30去睡觉,早上6:30起床。
大家都知道华一外面的陪读村,规模不竭扩大。到高三的时候,住校的孩子越来越少,专县生和武汉生几乎都选择了陪读,有些是陪读了3年,大多数是高三陪读一年。还有几个孩子住在宿舍,有的孩子是家里租了房子,父母只是周末过来,平时还是住在宿舍。
我问孩子到底走读好还是陪读好,孩子说,其实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租房陪读,特别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辞掉工作专职陪读,压力特别大,这种压力不仅是经济上的花费不菲,更多是情感上的,会觉得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的牺牲和付出。因为父母舍得来陪读,必然是怀着很高的期望的,一旦期望落空,父母和孩子都很难受。
班上考得最好的孩子,三年都住在宿舍,高三的时候他们家也租了房子,但是父母很少过来,基本还是在宿舍。陪读三年的孩子,也有考得特别好的,也有考得严重低于预期的。
高考,是一锤子买卖,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