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盛世著华章
——我的新闻写作之路
陈景胜
我今年64岁了,原来在商业公司工资,于1986年3月调到邳州港工作,把写作的痴情融进那块块方格。因为沸腾的港口生产,既艰苦又富有诗意,而且装卸工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港口的发展,给了我丰富的素材。从这以后就开始新闻写作。已经坚持30多年,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文章,为宣传港务局和邳州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时,我还在上北京经济函授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专业。我写的一篇给老师的表扬信在经济函授大学的校刊上发表了,得到15元的稿酬。我拿着稿酬单到局里找有关领导,问是否给奖励?某领导说:不是写单位的新闻报道,不给奖励。我说:写新闻报道好写,照葫芦画瓢就行了,没有什么难的,回去后就开始搜集素材,写新闻报道。
开始写的时候,只是写写简讯在港报上发表。从那以后,我的写稿积极性高起来,几乎每天都写。港口新闻、港口会议等,投给一些报纸,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连一篇也没有被采用,为什么光下种不出苗?一次到县城里办事,我专门到报社拜访了编辑老师,他们一说我的名字,非常热情。县报社总编王守荣说港口会议的报道不好用,多写写现场新闻。我说知道了。然后,就去新华书店买《新新闻写作》,到邮局订了《新闻写作》杂志,从中学习,提高写作技能。掌握如何写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闻内容要求新,同时把握好新闻五大要素。我一边学习,一边揣摩别人是如何选材、构思、新闻结构遣词造句等,从一点点悟出道理来。这样一来,写稿一篇比一篇顺手,见报率也提高了,我的名气也大了,都知道港务局有个写新闻能手。这以后被领导器重,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文字和宣传报道工作。
八十年代初,我们单位和我的家里都没有电脑,全凭手在方格稿纸上誉写,一遍遍修改,一次次抄写,再定稿,最后还要经过领导审稿,才能邮寄给报社。由于发往不同的新闻单位,就要多写几份,当时的宣传科长,还夸奖我,真有毅力。我就是凭着这种毅力,坚持写新闻报道,哪怕一篇不用,也要坚持。
1990年,我有幸参加全国通讯员培训班,邳州只有我、酒厂的姬学甫、电厂的尹加利三人参加。由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社的总编和编辑主讲。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回来后一发不可收,从写新闻到写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再到写人物通讯,样样精通。从最早的企业版,写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报纸。他已在《老年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经理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水运报》、《中国老年报》、《中国邮政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计算机报》、《中国三峡工程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渔业报》、《中华合作时报 茶周刊》、《香港文学报》、《四川科技报》、《西藏科技报》、《吉林科技报》、《江苏科技报》、《江苏工人报》、《中国港口》、《中国计算机用户》、《港口科技》、《港口装卸》、《邳州文化》、中国离退休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国煤炭新闻网、中国煤炭安全生产网、安全管理网、四川安全生产网、文化佳园等400余家报刊和网站,发表新闻以及时代热点等方面的文章千余篇,百余万字,并被60多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我对新闻报道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与忠诚,只要遇到好素材,不管条件多艰苦,采访多困难,我都会想办法完成。而且,每年我在港报上发表的稿件最多,年年获得个人新闻报道一等奖和先进单位奖,一直到退休的时候。这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前绞尽脑汁才能写成一篇文章,现在则可以从容落笔、利落如风,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文学作品。
有人说我写新闻报道有瘾,这话没有夸张。平日里一见到有价值的新闻,不管大小,如不很快写出来,吃饭觉得没有豆没有味。特别是退休后,单位仍然找我写新闻报道,还有其它朋友联系我采写新闻,我都乐意的接受,而且做到很快发表,他们都很满意。可是,家人不理解,说我这辈子也没混个万用户,退休了,为什么不去到外边去挣钱,在家里就知道写,也见不到效益。我却说:我受党和人民培育多年,现在虽退休了,发挥特长。身上还有一滴水,就得湿一片土。为别人做嫁衣,心里舒服高兴。
在新闻报道工作上,要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平心态,更加注意到一线群众中去获取素材。多学习、多写作、多练习、多投稿,要有毅力和坚持的精神,就能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不断写出有新意、有技巧、有内容,鲜活的现场新闻。 2013年8月,作品《昔日小码头 今朝大煤港 江苏邳州港建港53年中转煤炭1.3亿吨》一文,被中央文献出版社收录在《求是先锋——领导干部提高文化发展能力的理论与实践》丛书中,并获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颁发的荣誉证书。2015年9月份,我采写的《人大代表不是官 当好代表不简单 ——记邳州市人大代表、议堂镇陈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孙立》一文,被人民日报 市场报网络版百姓中国周刊和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邳州人大网登采用,孙立也因此被提拔为议堂镇副乡长。2017年4月份,卫计委宣传杨华科长找到我,请我帮忙写卫生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方的大学生以及部队转业干部来邳支援邳县卫生建设的文章,我欣然答应,经过近一年的采访和写作,直到把书印好,受到杨华科长以及市政协张朝鸿主任的好评。2017年,我又采访了邳州第一代农民画作者张开祥,陈良成、周聪、张成坤、耿道洪等农民画作者以及剪纸爱好者吴凤侠、朱桂丽等民间艺人,给他们写文章,准备出书。2017年5月和6月份,我写的《咱们百姓的贴心人 ——记全国劳模、省、市、镇四级人大代表柳雅训》和《真情满怀育桃李——记邳州市人大代表、炮车街道中心小学校长马夫胜》,分别被人民日报 市场报网络版百姓中国周刊和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汉风 乡土》杂志刊登。去年和今年初,我写了《游大美邳州桃花岛》、《走进盐城鹤乡》、《桃李满天铸辉煌——邳州市运河小学开展“华年回想”老教师老校友回访活动》、《心灵的使者——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封面人物王玮》被《邳州日报》、《邳州速读》、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文化佳园网等报刊发表,多年以来,写下了三四十篇具有时代精神、特色突出的人物通讯。这正是退休在家赋诗写作,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讴歌盛世著华章。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