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 [打印本页]

作者: 晓望爷    时间: 2019-9-6 07:50
标题: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
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

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与兵不厌诈

滥竽充数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滥”假的;“竽”一种乐器。

意思是说不会吹竽,却冒充会吹竽,混在吹竽的队伍当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数。

该成语最初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其原文如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如同上边的原文一样,是说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音乐,并且他对竽情有独钟。

齐宣王又是一个爱讲排场的人,每次听竽都要三百个乐师一起合奏,这样才能显示出国君的威严。

齐宣王喜欢听合奏竽声的消息传到了一个叫做南郭先生的耳朵里。于是南郭先生一想,反正齐王是喜欢听合奏,自己可以混在这个大的队伍中假装会吹,这样就可以和其他乐师一样获得高额的利益了。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首先见到了齐宣王,他对齐宣王吹嘘到,自己吹竽非常的厉害,凡是听到他吹竽的人都会感动,凡是听到他吹竽的动物,都会跳舞,凡是听到他吹竽的花草都能跟随节奏摆动起来。

齐王于是信以为真,就让他加入了吹竽的队伍当中。

每当齐宣王听竽时,南郭先生就跟随者其他吹竽的乐师一起,模仿人家怎么摆动,怎么忘情。



滥竽充数

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年,齐宣王去世了,齐闵王继位。

齐闵王也是一个好听竽的君王,但是他不同于齐宣王喜欢听竽声合奏,他而是喜欢听乐师单独吹竽。

这一次,齐闵王想让所有的乐师单独给他来吹竽,南郭先生听到消息后,急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他趁别人都不注意,带着自己的行李连夜跑了。



滥竽充数

兵不厌诈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兵不厌诈。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说,用兵作战,只要能打胜,不排除使用诈骗等伎俩。比喻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该成语最初出自《韩非子·难一》,其原文如下:

“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恭谦有利的君子,是不会排斥厌恶忠实诚信的言语;两军对战的时候,是不排斥厌恶欺诈虚伪的手段。



兵不厌诈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兵不厌诈。这个成语虽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中看出。

当时楚国攻打宋国,宋国不敌,便向老大哥晋国求救。

晋文公于是派兵也将楚国的盟友曹国和卫国给占领了,并要求曹国和卫国与楚国断绝关系才让他们复国。楚将子玉知道后,便领着攻宋的楚兵转而攻晋。

晋文公见楚军士气旺盛,便主推退去九十里地,以引诱楚军来攻。晋文公并故意向楚军说,这是为了报答楚成王,以及兑现曾经答应的“退避三舍”的诺言。



兵不厌诈

然而,楚将子玉确认为这是晋军惧怕自己,便带兵前去进攻晋军。

其实这个时候,晋文公早就做好了准备,就等着楚军来攻,没想到楚国士兵果然上当,前来攻击。经过了一番厮杀后,楚军被晋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一战之后,不光是楚国称霸中原的时间被大大拖延,并且,晋文公也成功的实现了他当年对楚成王“退避三舍”的诺言。



兵不厌诈

成语滥竽充数与兵不厌诈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与兵不厌诈点评。通过以上这两个成语典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滥竽充数与兵不厌诈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滥竽充数与兵不厌诈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之图穷匕见。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

【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查看↓↓↓)】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齐国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楚国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春秋五霸楚庄王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三家分晋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