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红楼探秘:林黛玉为何说错李商隐诗?宝玉宝钗明知是错为何不指出
[打印本页]
作者:
往事平不如烟
时间:
2019-9-16 11:36
标题:
红楼探秘:林黛玉为何说错李商隐诗?宝玉宝钗明知是错为何不指出
红楼梦第四十回,宝玉与宝钗等人正商量如何清理满池塘的残荷,林黛玉冷不丁来上一句: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
显然,黛玉意在暗讽这二人不识残荷之美,太俗,由此彰显出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的诗人气质,处处不同流俗,境界超迈高妙。
但林黛玉这句话的魅力,或者说让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争议不休、把玩不尽的原因,却在于林黛玉把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改成了“留得残荷听雨声”,将“枯”字改为“残”字。这就更有趣了,林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只喜欢这一句,可这一句也让她给改了个关键的字。
这一改,说明她对只喜欢的这一句诗,也是不满意的。若真喜欢,若最喜欢,只能一字不改。
但林黛玉改诗是有意为之,还是记错了,还是值得研究的。似乎存在这些可能。
第一,曹雪芹是否记错了诗?或者抄本抄错了?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十多种脂本,除了舒序本,都是这种写法。而用此诗太有名,记错写错抄错都不可能。
第二,是林黛玉记错了?
这也不可能,如果真记错了,按理宝玉宝钗听后,一定会指出来。,按照他们的交往习惯,这样的抬杠机会,他们俩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这就带来
第三个问题:黛玉有意改词,而宝玉宝钗也知她有意改词
,既然是有意改,且又改得巧妙,指出来反而显得自己无趣无知。因此,这又带来第四个问题:
大家都认为林黛玉改的好,黛玉是有意为之,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只能从小说情节中找。原来池子荷叶不是干枯的,而是残破的!
宝玉如此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附合: “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而林黛玉则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显然,宝玉说破荷可恨,黛玉也说是残荷,她这诗一改,变“”“枯”字为“残”字,真是触景生情、随机应变的神来点化之笔啊!
从宝玉、宝钗与黛玉的深层关系看,黛玉的改诗,表面是反对宝玉的恨荷与清除残荷,内里却是对宝钗抢先对宝玉提议极力附合的反讽,反讽她的逢迎讨好,也顺带讽刺了二人不懂残荷之美的低俗。宝玉宝钗心虚,所以明知引诗不对,也不便反唇相讥了。
但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难解之谜,就是林黛玉为何不喜欢李商隐?甚至不喜欢到无来由的全盘否定?即使这只喜欢的一句,也不是完整的,还要为他改上一字呢?
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无疑是唐代伟大诗人,而且其诗历来饱受文人墨客热捧,流传的佳句成为格言警句的多多,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也不过分。但同样是受历来读者热捧的林黛玉却为何偏偏不喜欢他呢?其实从二人的诗风上,可一见端倪。李商隐的诗风隐涩难懂,特别是写爱情,总是不明不白,云蒸雾绕,甚至成为众说纷纭的千古之谜,而林黛玉的诗风,以《葬花词》为例,却是直抒胸臆,直白抒写自己的忧伤爱恨。由此观之,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就可以理解了。
但不喜欢其诗风,不等于不读他的诗,不熟他的诗。而且林黛玉不仅是熟,甚至很有研究,如此方能够点化其诗,深化其意境,旧句翻新,成为脍炙人口的广为传颂的名句。
再深一层想,林黛玉常常正话反说,她所说的最不喜欢李商隐,又为何不能解释为最喜欢李商隐呢?
林黛玉的心,难解,因为太丰富,而这,正是这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光照千古的原因吧?
作者:
uqcopveobo
时间:
2019-9-16 11:38
【微赏红楼梦:林黛玉说错诗有深意】红楼梦第四十回,宝玉与宝钗等人正商量如何清理满池塘的残荷,林黛玉冷不丁来上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显然,黛玉意在暗讽这二人不识残荷之美,太俗,由此彰显出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的诗人气质,处处不同流俗,境界超迈高妙。
但林黛玉这句话的魅力,或者说让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争议不休、把玩不尽的原因,却在于林黛玉把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改成了“留得残荷听雨声”,将“枯”字改为“残”字。这就更有趣了,林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只喜欢这一句,可这一句也让她给改了个关键的字。这一改,说明她对只喜欢的这一句诗,也是不满意的。若真喜欢,若最喜欢,只能一字不改。
但林黛玉改诗是有意为之,还是记错了,还是值得研究的,存在着众多的可能性,欲知详情,请阅读拙文:《红楼探秘:林黛玉为何说错李商隐诗?宝玉宝钗明知是错为何不指出》。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