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传承红色基因:《走进英雄王杰——舍身救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海上灵光Y8
时间:
2019-9-17 12:37
标题:
传承红色基因:《走进英雄王杰——舍身救人》
近日,由邳州农商银行承制的专题纪录片《走进英雄王杰》,成功登录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栏目。《走进英雄王杰》是全国首部系统讲述王杰英雄事迹的纪录片,也是邳州农商银行继成功推出《小萝卜头》专题纪录片后再次登录央视的一部“红色”巨作。该片在央视黄金时段连播三晚,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前列,并在媒体、学界和民众中引发强烈关注和反响。
第二集:《走进英雄王杰——舍身救人》
1963年11月,王杰所在部队来到沂蒙山,担负国防施工任务。老区人民爱党爱国、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王杰和他的战友们。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张珍贵的合影是王杰在沂蒙山施工时留下的。当时王杰所在班是爆破组,爆破工作不仅考验工兵技术,也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时任王杰生前所在师政治部干事
傅庆徐
爬高空、打炮眼是很危险的。因为在高空上面使不上劲,搞不好还容易掉下来,王杰总冲在前面。
每次施工时,战士们都要用高温熬化的沥青,作为炸药管的防水涂层。一次同班的新战士刘成科在搅沥青时,不小心烫伤了王杰的右手。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生前所在连 同班战友
刘成科
当时就用保养钻机的柴油去洗沥青,那时候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实际上柴油洗沥青有毒,结果王杰的手发炎了。
王杰右手受伤,缠着绷带,却一刻也没停下来。他用左手继续装填爆破炸药,给大家端洗脸水。右手受伤了,王杰每天用左手练习写字,练了一遍又一遍,练了一天又一天,看写出来的字差不多了,才开始往日记本上写。
最后,王杰的伤口感染发炎,疼痛难忍,领导不得不下命令,王杰才被迫去了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右手感染严重,必须住院治疗。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住院期间的日记手稿
在医院,王杰积极配合治疗,为别的病号端茶倒水做好事。刚过了20天,不等伤口痊愈,就要求出院了。出院后,王杰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他爬险路,钻山洞,战洪水,抢物资,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王杰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转眼一年过去,部队在沂蒙山施工结束了。在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里,王杰已经从一个怀揣梦想,质朴善良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位具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的革命战士。
从1958年王杰的家人移居内蒙古后,因为上学和当兵等原因,在7年多的时间里,他都没能探亲。王杰家的生活比较艰难,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父亲几次来信催促他回去看看,希望他能早日与未婚妻赵英玲完婚。对于家庭的困难和个人的婚事,王杰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个人还年轻,再晚几年结婚也不晚,在青年时代把精力放在党的事业上,要多为祖国做一点工作,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战士的服役期是三年,王杰是部队的业务尖子,服役期满后,部队希望他能留下来,王杰经过认真考虑,决定继续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王杰当兵第三年,第三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按照部队条例,超期服役的老战士每年可探亲一次,可是王杰入伍后,把两次探家机会都让给了自己的战友。王杰一再因工作推迟探家和婚期,未婚妻赵英玲抽空来部队看他。赵英玲在部队探望结束时,王杰带她去驻地徐州拍了张双人照,这张珍贵的照片成为了他们爱情的永恒见证。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965年,美国出兵侵略越南,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5月1日,王杰在部队的战备动员会后,扎破手指写下血书,表达了自己保卫祖国,援越抗美的坚定决心。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写下的血书
这时,王杰已经入伍4年了,连队第三次安排他回家探亲,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六班长韩义祥因为父亲病重,接到了家里来的电报。作为一线战斗部队,按照规定,一个排不能同时安排两个班长探家。王杰听说韩义祥的困难后,主动找到连长,把给自己的探家名额又一次让了出去。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初中同学 同连战友
韩义祥
王杰晚上找我,我给你办手续,还有通行证。他给我拿了粮票,还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高领的秋衣。他说六班长,你穿上这,回家万一给你介绍对象,你穿上这个衣裳多风光。我很感动,我当时就掉泪了。
在韩义祥归队后,王杰母亲的心脏病又一次复发,连长偷偷为王杰备好了火车票和探亲证,王杰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王杰父亲王儒堂为迎接儿子回家,突击盖了一间新房,准备给他这次结婚用。因为经济拮据,请不起建筑工人,这间简陋而温情的新屋,是老人昼夜忙碌,一砖一瓦亲手搭建的。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大妹妹
王爱军
我爸爸在面粉厂上夜班,他就白天盖房子。可是因为太累了,我爸爸的胳膊被机器绞折过,手指也绞断了一小段。房子盖成了,哥哥也住了。
王杰住进了父亲为他搭建的新房,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过不了多久,服役结束后,他就会回到这里,美好的生活在向他招手......
十多天的时间一眨眼就结束了,在亲人的依依不舍中,王杰即将踏上归队的行程。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短短的亲人相聚,竟成为了他们最后的永别。
王杰探亲回到部队,战友们得知他回家没有结婚,都关心地过来询问。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同连战友
陈学义
我说你这回回去怎么没结婚啊?他说现在抗美援越那么紧张,我们两个都写申请了,这个时候要结婚,不是个时候。我问他咋不是个时候?这个时候才是时候呢,王杰就很动情地说:“战场是无情的,是不可预料的,如果说我们能安全回来,那就皆大欢喜,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我不能叫赵英玲守一辈子寡。”
1965年6月,王杰所在工兵营奉命开赴江苏邳县,在大运河进行泅渡训练。应邳县人武部请求,营里安排王杰和战友陈学义担任教员,帮助指导这个县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的训练。
(, 下载次数: 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接到任务后,王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步行10多里路,5点准时到达张楼乡,给集训的民兵上课,8点再回到部队营地,参加泅渡训练。在训练中,王杰对民兵们既热情耐心,又严格要求,完全按照实战进行。
1965年7月14日拂晓,王杰站完自己的一班岗后,想到新战士东庆明这些天练游泳很劳累,又替他站了一班岗。凌晨4点,王杰站完岗后和往常一样,为班里每位战友打满了洗脸水,没有睡一分钟觉,就在凌晨5点和陈学义一起,朝张楼公社民兵训练场走去。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一天,王杰要带领民兵进行最后一项训练,也是最复杂的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的实爆。这种绊发防步兵地雷没有导火索,通过雷管与拉火管的相互作用,瞬间引爆炸药,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实爆示范时,民兵们为了看清楚,纷纷围拢过来,里外站了两层,距离王杰最远的不到2米,最近的只有0.4米。12位参训人员中,有11位是民兵,还有1位县武装部的参谋。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江苏省原邳县张楼民兵地雷班 班长
李彦清
什么都准备好了,他就开始把这个地雷,也就是炸药包,放到雷坑里去,然后用军用小锹往里埋土。
此时,拉火管装置突然意外失控,炸药包瞬间就要爆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奋不顾身,纵身一跃,扑向了炸药包……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王杰小学同学 同营战友
辛庆文
我刺溜一下蹿出去了,从墙头上蹿过去。我用这个手抱起他以后,他这块嘟噜血沫,这边有个血窟窿,我用这个手还捂住他的血沫,我还喊着王杰、王杰,他不吱声。
王杰同连战友
陈学义
我还用手呢,用手指头摸了摸他鼻子下边,确实没有呼吸了。我一看,这个地方一个洞,我就趴在他身上大哭。
王杰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内蒙古阿荣旗的家中,一家人沉浸在了巨大的悲恸之中。
王杰大妹妹
王爱军
我们全家都难受极了,我母亲经常掉泪,眼睛都不好了,心脏也不太好了。可是母亲理解哥哥,母亲说,哥哥为了救民兵、救人武干部,他应该这样做。
王杰,作为一级爆破能手,在发现炸药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只要自己的身体往后一仰,完全能避开爆炸所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但是,王杰没有这样做,为挽救12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他毅然扑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永远定格在了年轻的23岁。
(未完待续……)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近年来,邳州农商银行深挖当地红色资源,创新“党建+文化”活动载体,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党建引领社会责任践行的新机制。通过拍摄红色专题纪录片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使该行党建工作变得具体、生动、丰富,红色基因融入经营管理,既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凝聚文化认同,激发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彰显出农商银行社会责任担当,形成了党建强、文化活、发展兴的良好局面,同时为助力乡村振兴及地方经济发展汇聚了强大正能量。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