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秋冻有什么讲究?
[打印本页]
作者:
强绝商爸摇
时间:
2019-10-22 14:21
标题: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秋冻有什么讲究?
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
“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
的说法。那么,当下我们要如何科学地冻一冻才健康呢?
春捂秋冻的意义是什么?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如春秋交替)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任其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
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
20度
(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如果气温降到
15℃以下
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
“秋不忙添衣”
。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可能会生病。
“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
“拖延添衣时间”
。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关于“秋冻”的那些讲究
“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就算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因此,“秋冻”要讲究科学!
1、南北方“秋冻”要区别对待
我国南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亦有所差异。
南方秋凉来得迟,早晚温差不大,甚至入冬也不是特别寒冷,因此可以延长“秋冻”的时间,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
而北方却说冷就冷,昼夜温差大,因此千万别盲目去“冻”。到了晚 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变化快,身体遇冷的调节能力开始下降,如果还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这时就要随时增加衣服,以身体不觉得冷为宜。
2、以下5类人群不宜“秋冻”
呼吸道疾病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者,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心脑血管疾病者
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温差大,血管收缩,加重负担,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关节炎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另外,
老年人和小孩
抵抗力差,不可“秋冻”,就算是体格健康的人群,“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还是要做好保暖工作,顺应自然变化,不可盲目“秋冻”。
3、切记4 部位“冻不得”
脚部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所以人们常说“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入秋后,应注意脚部保暖。
腹部
腹部保暖至关重要,特别是肚脐周围。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所以要防止脐部着凉。
肩部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