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谈一谈《汉宫秋》中的民族情感 [打印本页]

作者: XY890    时间: 2019-11-29 09:30
标题: 谈一谈《汉宫秋》中的民族情感
我读《汉宫秋》,一共读了两回,两回分别有不同的感受。之所以阅读《汉宫秋》,是因为从小在各种电视小说中领略过昭君出塞的故事,我爱昭君敢于只身出塞和亲的那一腔孤勇。但这也使我在第一次读完《汉宫秋》后心中忿然,尤其对昭君最后自投黑水河的结局不甚满意,一是觉得自尽终究是缺乏勇气的懦弱行为;二是觉得这盲目的“忠君”,不过是男权时代追求女性“忠贞不二”的封建思想糟粕,全然不见昭君身上本应有的反叛精神;三是为昭君的自尽结局感到不值,如此花容月貌的女子却在最美好的年纪沦为无能国家的牺牲品,这是何等的荒谬。



在我上网查询了有关《汉宫秋》的相关资料之后,才认识到《汉宫秋》作为遗民作品,其中的兴亡之慨、家国之恨,以及隐藏于文本之后的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大批宋朝遗民心中强烈的民族仇恨,方才是我们需要捕捉的主要情感。抱着这种认识,我第二次读了《汉宫秋》,那些叫人愤怒、悲哀又恨铁不成钢的情感才从字里行间围堵过来,“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在这些悲愤交加的诗句背后,是身经王国的金朝遗民几十年间耳闻目睹的,亲历华夏文化和华夏同胞被摧残与杀戮的血泪史。场上汉宫唐苑、梧桐秋雨、古人悲喜;场下悲泣哀叹、沉痛长哭、不胜今昔。



在我上网查询了有关《汉宫秋》的相关资料之后,才认识到《汉宫秋》作为遗民作品,其中的兴亡之慨、家国之恨,以及隐藏于文本之后的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大批宋朝遗民心中强烈的民族仇恨,方才是我们需要捕捉的主要情感。抱着这种认识,我第二次读了《汉宫秋》,那些叫人愤怒、悲哀又恨铁不成钢的情感才从字里行间围堵过来,“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在这些悲愤交加的诗句背后,是身经王国的金朝遗民几十年间耳闻目睹的,亲历华夏文化和华夏同胞被摧残与杀戮的血泪史。场上汉宫唐苑、梧桐秋雨、古人悲喜;场下悲泣哀叹、沉痛长哭、不胜今昔。



第二次阅读之后,我在各大网站和中国知网上浏览网友、学者们对《汉宫秋》的评论,发现许许多多的网友都与我的第一次阅读有着相同的体验,纷纷表示 “自杀的桥段让昭君变得很俗气”、“视女性为玩物和祸根”、“将女性客体化” ……诚然,《汉宫秋》没能够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然而在元代,男尊女卑本来就是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的价值观,因而我认为,用女权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作为遗民诗剧的《汉宫秋》是不合理的,这样做只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模糊《汉宫秋》中强烈的民族意识。事实上,当下的社会现实也着实很难再让大部分读者理解《汉宫秋》中的民族情感。——民族,作为一个标志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当下的中国人心中已经逐渐淡化,终而至于对此不痛不痒、毫不在意了。早在孔子,就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之言,由此华夷之辩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束发右衽,代表的是中原人民誓死捍卫的汉文化。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第二次阅读之后,我在各大网站和中国知网上浏览网友、学者们对《汉宫秋》的评论,发现许许多多的网友都与我的第一次阅读有着相同的体验,纷纷表示 “自杀的桥段让昭君变得很俗气”、“视女性为玩物和祸根”、“将女性客体化” ……诚然,《汉宫秋》没能够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然而在元代,男尊女卑本来就是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的价值观,因而我认为,用女权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作为遗民诗剧的《汉宫秋》是不合理的,这样做只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模糊《汉宫秋》中强烈的民族意识。事实上,当下的社会现实也着实很难再让大部分读者理解《汉宫秋》中的民族情感。——民族,作为一个标志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当下的中国人心中已经逐渐淡化,终而至于对此不痛不痒、毫不在意了。早在孔子,就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之言,由此华夷之辩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束发右衽,代表的是中原人民誓死捍卫的汉文化。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汉宫秋》的戏剧文本,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的“失意”,除了与当下社会民族意识淡化的现状有关外,与其自身的文本并非全无关系。一方面,比起《赵氏孤儿》选取极富政治敏感度的历史题材来表达对宋室前朝的正统性认同,《汉宫秋》用爱情的主题来包装民族意识,《汉宫秋》中描绘昭君自尽的笔墨不多,而汉元帝对昭君的痴情思念却占了很大的篇幅,爱情的主题得到了突出,因而其反映民族意识更加含蓄委婉,也更加容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失去其历史含义。另一方面,《汉宫秋》通过对忠烈的明妃形象的塑造来传达马致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民族气节的追求。对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昭五女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显然,比起《汉宫秋》成为民族符号的昭君形象,《后汉书》中的昭君更加立体化,她坚强、勇敢,能够认清位置、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形态对女性的要求。因而《汉宫秋》中对昭君形象的重塑难以在当下的读者中获得深刻的认可度,也在情理之中。

《汉宫秋》作为一个抱蘸民族情感的抒情性文本,是遗民文学中的典型代表。阅读它,就不能不体会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也正是遗民文学的本质之所在。
作者: orkkpijcgq    时间: 2019-11-29 09:32
中的
作者: cnilop2004    时间: 2019-11-29 09:34
!一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