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运河文苑|王先梅:家在艾山
[打印本页]
作者:
123457092
时间:
2019-12-1 18:33
标题:
运河文苑|王先梅:家在艾山
家在艾山
王先梅
金秋时节,我喜欢站在艾山顶上往家的方向看,远处,整个分洪道里,状如江海,翻着金黄色浪花的是我们的稻田。稻田中的那条长长的白色飘带便是泇河。那依着山,傍着水的山水中间,是我的家,我们的村子。
我们的村子据说早年间是沿河而建,但是后来因洪水,整村搬迁到山坡下,“一排排整齐青砖瓦房”曾经无数次骄傲的出现在我们的小学作文里。如今,那些青砖瓦房慢慢地变成了两层或是三层小洋楼。
秋天是收货的季节,走在金色的田野里,俯身掂一掂沉甸甸的稻穗,想着碗里香喷喷的白米饭,总有人会念叨起一位老人,一位老村支书。
早在那些年月,那些粮食产量还很低,人们还不能够吃饱肚子的年月,是那位老支书带着村民响应国家“因地制宜”的号召,开发了北山坡,荒山变梯田,把家乡传统的大豆、棉花、花生、地瓜等作物种满了整个山坡。反正他有的是创新的头脑,村民有的是使不完的力气。接着,他又带领村民到田野里开沟挖渠,把泇河水引到农田,他说要把江南的鱼米之乡搬到艾山来。
起初,有人说他在讲童话故事,但是就在来年秋天,他让家家户户炊烟里飘荡着的白米饭香,证实了童话已经变成了现实。永不知足的书记,不满足于在当时的老人们眼里已经是不敢想象的产量,他每一年都跑到外地去引进新品种,他让水稻的产量每一年都在翻新。后来,国家研究出杂交水稻,他率先引进杂交水稻种子,他说产量可以破千,又有人说他吹牛,他不辩解,当年秋天,杂交水稻的产量让全体村民瞠目结舌。以至于带动周围好多村子过来学习、效仿。
我们的这位书记,永远有一颗开拓创新的心,他看到了杂交水稻制种的商机,于是他派村里头脑灵活的村民出去学习,又请来专业制种技术员来村里技术指导。规划出一块地像模像样的地做起了杂交水稻制种,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到制种基地拉花粉的场景,那时在我们那些孩子眼里神圣又有趣。
在我稍稍懂事的时候,那位支书已经是老人了,他略有些驼背,但是依然走路带风,说话做事果断、干脆。老支书退休,接替他的是一位年轻人。
这位年轻的村支书,英俊帅气,做起事情一点不亚于老书记的魄力。那时,已经不满足温饱的村民们在那位年轻书记带动下,在村里休整出街道,把在当时只有乡里才有的集市起在村里,为了拉动十里八村的人们来这里赶集做买卖,村里请来戏班子,唱大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这个集市真的就在我们村里开了起来,戏台子就搭在村里新建的露天电影场里。经济的,精神的追求我们都有,为了让村里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村里又建了敬老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村子,包括附近村子历史空前的业绩。做好这一切,说起来轻巧,我可以几笔带过,可是一件一件做起来的难度在当时条件可以想象的,其中多少阻力,多少艰难、多少不容易恐怕只有那位带头的年轻书记能够体会了。直到那位年轻书记调走,他的名字和那位老书记一样,在村子大人甚至孩子的嘴里时常被念叨。他们的付出,村民不会忘记,村子的历史不会忘记。
再后来,时代在发展,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敢想敢干的村民在山周围建起了砖窑厂,在河道里放进采沙船,山上也有了采石场。轰轰烈烈,又带动了挨家挨户的运输车。
正在村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的时刻,有人开始有了忧虑,因为河道在变宽,稻田在萎缩,山的绿化被破坏,山体在变小,于是就有人开始呼吁:给子孙留座青山,给后代多留一分耕田。所有的那些开发戛然而止。把山双手交给风景开发区,把河道还给稻田。
但是当时的人们突然的茫然,没有了生活的方向,有人摸索着种蔬菜大棚,有人建养鸡、养猪场,都磕磕绊绊不太顺利,有人在农闲时背起行囊,选择远走他乡,在千里之外的某个角落里盼望着金秋到来,再回家收那遍野的金黄,抽空去一趟山里,站在山顶上放眼看看金色的稻田,看看每天都在变化的村子。看看山里的绿竹、红叶,看看那亭台庙宇,走一走林荫小路,听一听鸟语,让忙碌奔波的劳累在五彩缤纷的深秋画卷里陶醉,让浮躁的心情在梵音缭绕抚慰里得到沉淀净化。
然后再带上大山的叮咛重新背起行囊。告别艾山,告别稻田,开拓,追求,探索,他们一直在路上。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