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运河习俗|沙正宏:?赶 会
[打印本页]
作者:
123457092
时间:
2019-12-3 12:42
标题:
运河习俗|沙正宏:?赶 会
赶 会
沙正宏
有句农谚:十月二十五,就怕大风鼓。这里说的当然是农历。这个时节正是介于立冬和小雪、大雪节气之间,天气开始慢慢冷起来。
十月二十五是官湖古会,凑巧的是,连续多年的这天,总是大风不断。料峭的寒风拉着长哨,刮的天昏地暗,让人睁不开眼睛。
尽管天气寒冷,但丝毫阻挡不了乡下人赶会的匆忙脚步。于是,三、五成伙,四、六相约,成群结队朝会场急赶,生怕去晚了买不到好东西,看不到好光景。去往古会的乡间小路上,肩挑人抬车拉,牵猪的,赶羊的,煞是热闹。赶会的男女老少,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
说是逢会,准确地应该叫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按照惯例,每年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当地政府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经贸活动,名曰:政府搭台,商家唱戏。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这样不光搞活了经济,又活跃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举多得。在过去相对困难的年月里,乡下人把逢会看作是不同寻常的节日,对物资交流大会的期盼程度仅次于传统过年。大人和孩子们都巴望着这个重要的日子早点到来,有些孩子甚至天天掰着手指算计着。
逢会当天,各路商家均摆开了阵势,花样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在人们面前。醒目的横幅、招牌,诱人的宣传标语吸引众多顾客的眼球。东北的皮衣,山东、安徽、河南和周边各地的服饰、鞋帽、袜子手套、杂货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没得一点空隙。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选货的客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戏台前的观众,被剧情深深吸引,如醉如痴享受那时而粗犷时而婉转的地方戏的旋律、调门。杂技团里滑稽的小丑,凭着可爱的扮相和幽默的语言,招揽着观众。耍猴的,套圈的,炸油条的、烧稀饭的,打包子的,卖花生瓜子的,扛着糖球架子的,爆米花的,扯开嗓子卖力地吆喝着。
临近中午,会场俨然成了人的海洋。
赶会的大人们自然是站在全家人的高度考虑问题的,尤其是女主人,天气转冷,家里哪个孩子需要添置鞋帽,哪个孩子需要缝制棉袄棉裤,心里镜明。她们总喜欢在那些布匹、衣服、鞋袜的摊前转来转去,问这问那,讨价还价。孩子们则是人来疯,哪里人多哪里去,哪里热闹哪里钻。跑累了玩够了最后买上一串糖球或一根甜干,蹲在一边不声不响地吃着嚼着。订过亲的男女青年也会选择这样难得的日子,相约来到会上,比如买个定情信物,说说悄悄话,顺便下个饭店,以增进了解,加深彼此感情。
其实,赶会的并不一定买啥卖啥。邻家大哥是个“戏迷”,平常乡村剧团到哪演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次赶会他哪都不去,直奔演戏的地方。柳琴、吕剧、黄梅戏、豫剧,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让他真正过足了戏瘾,不到罢场断然不肯离开会场。本村二大爷好酒,平时一天三次,顿顿不拉,整天像个晕头鸭。从逢会开始,他每天都要去凑个热闹。找一处廉价的小酒馆,要上一盘花生米,来份小鱼咕嘟豆腐,打半斤散酒,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地斟,细细的品。二大爷每喝上一小口酒,总要用手把嘴巴捂上,生怕酒气跑掉。直到赶会的渐渐散去,才东倒西歪的随着如退潮的赶会人返回家中。
时光似水,岁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市场丰富了,物资供应充足了,大大小小的超市遍布乡村的各个角落,想买什么再也不用愁得荒。好酒的二大爷早已作古多年,爱听戏的邻家大哥英年早逝,当年的毛头小伙也人到中年,两鬓染霜。
时至今日,官湖古会仍年复一年地逢着。每到秋深霜重、芦花泛白时节,总会不由自主地回味起当年赶会的热闹场景,咀嚼那段年少无忧的美好时光。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