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三国历史上智勇双全一代名将张辽的赤壁疑云(上) [打印本页]

作者: XY890    时间: 2020-1-15 08:39
标题: 三国历史上智勇双全一代名将张辽的赤壁疑云(上)
三国历史上智勇双全一代名将张辽的赤壁疑云(上)

柳城之战后,张辽被曹操派往豫州颍川长社。当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他们相当自负,谁也不服谁,不愿协作共事;曹操使赵俨并参三军,每每开导劝喻,遂令他们和睦共事。曹操征荆州,以赵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出征前军中有谋反者,乘机作乱并于夜中四处起火,以扰乱军心。张辽对突发事件不慌不忙,处变不惊。只是对左右说:“勿动。那有一营尽反之理,必有造变者欲以此制造恐慌。”乃传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结果一片混乱恐慌的士卒,因其一句军令而安静下来,用不了多久就拿下谋反者,可见其治军下的纪律严明。这件事被罗贯中改写成太史慈遣间谍潜至合肥,欲里应外合,但在张辽的冷静和应对力、军令如山下很快找出叛乱者,并将计就计,设伏射杀太史慈。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根本是张辽军纪不行的表现,因为有兵变啊。但他们沒有再深入仔细的想,兵变有內因和外因,若是沒有內因的可能性,那就基本余下外因。外因如好像演义描写的那样,是刘表势力的滲透,那张辽的责任不是太大,毕竟最后也火速平乱。



內因不外乎主帅不体恤士兵,甚至像张飞那样鞭打、沒粮饷、外族或刚降的士兵向心力不足;张辽当时完全沒有出现上述的情形,若再审视其合肥之战时,不惜复入敌阵救出被围得己军,自己以命相待,基本上能换回己兵的效忠,所以应该是外因居多。故一句军令下达后,让己方士兵执行,还是其治军之严的表现。因为一般小兵可不是张辽,能冷静细想兵变之因,他们不再骚动,只因服从他们主帅的军令,哪怕他们当时心中是惶恐还是不安。

进一步来说,此例更成为教材般的范例:《通典.兵三》中的料敌制胜篇中,就引用此例,并注释:“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



张辽本传沒有提及他从征荊州,但有人引用了庾信的《哀江南赋》中“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这句,就认为他参战了。这句是否就是张辽等七军,参与了赤壁之战的证据呢?那就要回到这首赋的本身。

不错,这首赋确实是在赋史,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但问题是,他咏的不是赤壁之战,而是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文学作品能发挥的自由度本来就很大,引这些来证史本来就要相当小心,更何况庾信只是引用典故来借喻,以描述这段历史的始末,至于典故的本身,是否初合当时的实际环境,甚至是否果有其事,就算他真的学识渊博,也不可能所有事也有前例,让他很完满的借用来比喻吧?好像这句:

“况背关而怀楚,异端委而开吴。”这两句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仍然留驻江陵,而不回建业。背关、怀楚:项羽入关后怀念故乡,故离开关中而回到西楚;端委指礼服。《左传》鲁哀公七年:“子贡对宰嚭曰:‘太伯端委治周礼。’” 此指礼让之举。古代吴国的始祖太伯是为了礼让兄弟(文王),才跑到吴地开创基业的。而梁元帝之不回建康,实在不同于开吴之祖。这就是应用典故,但不切合实际环境的例子。



“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这句是指梁武帝被困于台城。夏台之祸,夏台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桀囚汤于夏台;尧城之变,据说尧德衰,被舜囚于小城阳,俗谚将之称为“囚尧城”。但尧城之变,就不能以《哀江南赋》作为证据来肯定确有其事。



“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四句的本意是指梁军士气尽消,溃散败逃。闻风声鹤唳指苻坚淝水之败;后一句是因刘琨曾在晋阳为胡骑所围,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唏嘘。最后刘绲也成功突围而逃。汉末时孙策战太史慈于神亭,太史慈之戟被夺,亦夺孙策的兜鍪。孙策在与刘繇战,为流矢中股,弃马而逃。但地点不是长江以北的横江,因为孙策已渡江,在牛渚。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