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我的少女时期的偶像,少帅张学良 [打印本页]

作者: XY890    时间: 2020-3-2 19:34
标题: 我的少女时期的偶像,少帅张学良
就像现在很多少女以韩寒为偶像,张学良是我少女时的偶像。我对历史的兴趣起源于追踪他的信息。小学和中学枯燥的政治历史课,让我唯一记住的就是有两个国民党军官抓了蒋介石,初中时偶然看到两本《唐人日记》,四册里,我只有第二和第三册,看看时间,只有西安事变是完整的故事,这一看不得了,张学良成了我的偶像,直到我现在的先生把他从我的心里推开。

我结婚后,我先生要去美国留学了,临走前我俩最后一次逛街,他看到一个电影院,说我们看场电影吧,我说不看。他说你等等,我去看看有什么电影,回来时告诉我是《西安事变》。我立刻两眼放光,说:“看”。把我先生气的背过气了,骂道:“XX,我到现在也竞争不过张学良呀。”



来到美国后,我的公司觉得我的英语太烂,就给我请了一个美国人一对一的教我英语,我的兴趣在政治历史上,他也是。他跟我讲佛洛依德的哲学,他说佛洛依德认为,任何人做事的动力来源于性。我当时几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我心想他怎么会知道我心里的秘密?太对了。

让一个粉丝来评论,肯定不公平。幸好时过境迁,现在早已不是当年了。现在非常平静的分析他。今天评论他的动机是来源于登钓鱼岛事件。我现在的感觉是历史的重演,有时看起来中日像是错位,又有时发现还是重复。



对着一个似曾相识的中国,我觉得应该重新讲讲过去发生过的故事。

对张学良的评论,大陆,台湾都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台湾一开始觉得他是党国的罪人,后来民间渐渐发现了真相,为他平反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大陆正相反,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张学良快成了全民偶像,那时没有几个电视台,经常是几个电视台同时播出他的电影,话剧和电视剧。《西安事变》,《少帅传奇》,《张学良》,《九一八事变》等等,张学良红的发紫,从官方到民间都喜欢他。



但现在民间和官方分开了。民间很多人痛恨共产党,迁怒于张学良。另一部分人与台湾一样,认为以下犯上就是错。

我个人对张学良的看法,没有大变,但看到今天的现实,我越来越明白了过去。也给张学良的定位更准确了些。

总体来讲,张学良是悲剧英雄。那个讲佛洛依德的老师还给过我一个悲剧英雄的定义,他说悲剧英雄是正义的,是强壮的,但即使是强壮的,他还是打不过邪恶的力量,他成功了,但他牺牲了自己。



不论我们站在那个立场,对美的欣赏应该有共同性。即使我站在日本人的立场,我也很欣赏张学良不畏强的反抗性格。张学良的一生就是与日本人吊上了。他个人是很有才干的,但他处于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之中,他得益于这个制度,并不想改变它。这个制度最终吞没了他。

张学良并没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他命好,有一个未来要当大帅的爸爸。但他刚出生时,他父亲还是一个近似于一个小帮的帮主。按我们薄大人在重庆的黑帮定义,那是一个铁板钉钉的黑帮。但张学良替他爸爸解释,那是保安队。他的家境并不想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富裕。他母亲是张作霖的结发妻子。那时张作霖还处于娶不上媳妇的阶段。随着张作霖的发迹,二奶,小三一大串。他父亲很快就娶了卢夫人。卢夫人是有钱人家的女儿,娶的时候就说好了,两头为大。所以张学良一直与他母亲一起在乡下生活,直到他11岁,他母亲去世。



他母亲去世后,卢夫人把他带大,他也开始生活在他父亲身边。他与他父亲团聚时他父亲是个师长,之后是奉天督军。但即使是督军的时候,张作霖要养活的家太大了,所以还是不富裕。张学良回忆家里那时吃粗粮。他弟弟看到他父亲的文官吃细粮,羡慕,不吃饭,他父亲一个大嘴巴就扇过来了。

其实黑帮绝大多数是穷人的组织,他们团起来拎着枪,靠拼命,组织起来赚钱。同时这个帮派是一个一个小帮的结合体。老大靠的是大家的拥护。

张学良19岁就参加了他爸爸办的东北讲武堂,一年就毕业,跟着教官郭松龄去剿匪。东北冬天巨冷,冰天雪地的剿匪,还是一件很辛苦和危险的工作。

1922年直奉第一次大战,张学良当时21岁,他和郭松龄带领东路部队。那次奉方各路部队一败涂地,只有东路部队打得有章有法,有秩序的为奉军殿后。当时主要是郭松龄的功绩。由此一战,张作霖明白了,他那些拜把子兄弟的部队都是胡扯淡,还是得靠正规军事训练的人。回到东北后,东北军就建立的陆军整理处。由张学良和郭松龄负责。

奉军是由于这次整顿,才稍微有点正规军队的基础。为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直奉的两次大战都是孙中山挑动的。孙中山要借张作霖的力量,打到直系。张作霖觉得自己是个武夫,不懂治国,他看好孙中山。孙中山1919年就派人与张作霖联系,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孙中山让人传话给张,说:“革命党是不怕失败的,因此这回讨伐直系由我们先发动,奉天只要扯扯后腿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失败了,还可以再干。不要把雨公一生事业给毁了。”

张作霖是个讲义气的人,对孙的这种话很感动。马上表示出兵。结果张出兵了,孙那边没有动,张也很快就败了。孙张的这次合作就没有显示出来。



而张学良自第一次直奉战争开始,就是奉系的核心领导成员。孙中山派人与奉系的商谈,张学良经常参加。张学良由于他的父亲当然是一步登天。但张学良是有很大作用的。虽然在郭松龄反奉之前,主要做事的是郭松龄,但张作霖对新军的控制实际就是通过张学良。张学良20出头,在为人处世上已经很老道。

1924年,张学良23岁,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次是以张学良的军队为主力。张学良突破山海关,直捣北京。

在打山海关时,为了一点事,郭松龄闹脾气,带着部队撤了。张学良深夜骑马追。找到郭松龄后两人交谈,抱头痛哭。郭松龄又带着队伍回来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孙中山与张作霖的关系是蜜月期,那时孙中山向张作霖要了很多钱和武器,帮他搞定广东。但孙中山就是利用张作霖而已。孙中山在广州接见苏联代表达林时说:“等我击败吴佩孚,下一个就轮到张作霖了。”

我想张作霖也知道这些,所以战争一结束,双方关系就冷却了。孙中山来天津,双方见了面。张作霖明确表达反对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



而孙中山就是这次北上,发现癌症,就病逝了。

张早年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与恩师郭松龄的生离死别。郭松龄是同盟会员,曾跑到广东参加革命,失败后回奉天,正好东北讲武堂创建,郭松龄成为战术教官。张是讲武堂一期的学生,对郭松龄大为欣赏,而郭松龄也看中张是可塑之才,张毕业后,就一直把郭松龄带在身边。

第一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就显示了才干,郭松龄和张学良共同主持陆军整理处,两人的地位迅速上升。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他们已经成了奉军的主力,为第二次直奉战争立下了大功。

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系的地盘迅速扩大。流血流汗的是郭松龄和张学良一帮人,但得到新官职的都是杨宇霆派系的人。张学良自己倒不在乎,反正都跑不出他家的势力范围,但郭松龄很不满。张学良那时还是个孩子,打了胜仗就进北京大玩特玩,把打仗前对奉票压的赌注都忘光了,忽略了郭松龄情绪上的变化。郭松龄对张作霖的奖赏不公意见很大,加上他早就是革命者,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张学良与他情感交融,他原是可以等待张学良上位之后,施展自己的抱负的,但此时冯玉祥联络他,加上吞不下杨宇霆的恶气,就举兵反奉了。



等张学良发现了,本想回奉天给双方疏通,结果路上郭松龄就起兵了,他被老帅大骂一通,折返回来,试图再劝郭松龄。他通过一个日本医生给郭松龄带了一封信,信写得情深意重,郭松龄捧着信凝望呆坐,半天没有反应,然后对日本医生,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说什么都晚了。

张学良还不死心,在秦皇岛外的船上又转了两天,实在没办法,只好回去组织抵抗。

但张学良当时无兵无卒,因为他和郭松龄带的是一只部队,现在郭松龄用他的名义起兵反他爸爸。他勉强的在巨流河摆了一条松散的防线,等郭松龄的军队一到,他就撒传单说明真相。

郭松龄的军队发现少帅就在对面,都拒绝打仗,旅长团长们都拒绝接令,双方都是东北人,谁也不愿意打。郭松龄就这样败掉了。

郭松龄当时如果不离开,向张学良投降,张会让他出国避避风声。张对他认为的人才从来都是留一手。但郭松龄逃跑。被老帅的把兄弟吴俊升抓获。张学良闻之,赶紧让发电报,让押解的经过他的防地,他好截下他。但杨宇霆和老帅都防着他这手,下令就地处决。



张学良24岁就打败了自己的老师,功力在为人处世上。张由这件事立了威,才有他后来顺利接班的可能。

郭松龄活着的时候,张的光辉是建立在郭松龄的能力上的,但郭松龄能顺利做事,是靠张学良摆平各方的关系。郭松龄有能力做事,但心胸狭窄,在性格上有缺陷。所以张学良并非是一个摆设,这一点郭松龄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完全低估了张学良在军队中的人望。

郭松龄死后,奉军新派的力量就都集中在张学良之下了,与杨宇霆的士官派水火不容。在他们来看,张学良和郭松龄最后不得不对决是杨宇霆造的孽,而且郭松龄的迅速被杀当然肯定是杨宇霆造成的。这为杨宇霆后来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在北洋军阀系统,张学良最讨厌的就是冯玉祥,冯玉祥作为吴佩孚的部下,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背叛了吴佩孚,郭松龄反奉与冯玉祥联合,结果郭松龄起兵之后,冯玉祥不仅没有帮忙,反而有趁人之危之嫌。郭松龄死后,张学良就与冯玉祥打仗。从25年到28年奉系退出关外,张学良一直指挥着奉军主力,四处征战。

所以张学良并非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坐享其成之辈,他是他父亲成事过程中的主力。在驾驭部下的风格上很有他父亲的风格,用人不疑,深受部下爱戴。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