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过去5年涨幅达62.6%,这波徐州地产牛市,何时是个头?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是小胖纸    时间: 2020-6-20 10:57
标题: 过去5年涨幅达62.6%,这波徐州地产牛市,何时是个头?
在徐州,房子是个热门话题,你会在各种场合听到有关房地产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持正面态度:快去买。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裹着,让你深陷焦虑之中,仿佛每天都有一个声音在你耳边回响:再不买房,又要涨价了!

1、史无前例的地产牛市

连续四年半的房价上涨,让人们形成了思维惯性,再经周围人不断传递“某某前几年买房才几千块一平,现在翻了一倍”等刺激末梢神经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徐州的楼市会越来越“牛”!

大院青年的统计数据说,徐州过去五年新建住房售价涨幅达62.6%,仅次于西安,领跑全国。




新房售价五年涨幅

有网友说,他在徐州的房子刚刚买,价格是原来的2.5倍;楼下的一户邻居前几天把房子卖了,总价比买入时整整涨了100万。

一位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二三十年的老大哥说,以往徐州楼市是周期性的,两三年一个周期,但现在,“确实看不懂”。因为这一波上涨,持续时间确实太长了,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徐州房价连续4、5年的涨势,造就了史无前例的地产牛市?

2、是日趋好转的生态环境吗?

一城青山半城土,作为资源型城市,多年前徐州对外界的印象确实只能用“土”来形容,不仅仅是城市建设土,整座城市就像笼罩着一层灰尘一样。在2013年以前,仅主城区北区就有400多家工业企业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化工企业。在九十年代,甚至能看到从淮海路上呼啸而过的拉煤车。

资源型城市大抵如此,靠着地下的煤炭、矿山吃饭,而由采煤延伸到煤发电、煤焦化,继而发展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产业,支撑了徐州很多年的发展,但也造成产业结构偏重、单一。

2002年,徐州开始关闭煤矿,正式步入资源枯竭。多年来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名号,为徐州留下的大量采煤塌陷地、采石宕口、工业废弃遗留地。

经过十多年的环境提升和整治,徐州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精神气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徐州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徐州云龙湖

但是资源枯竭所带来的阵痛还没有过去,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采煤塌陷地没有修复,有超过4/5的采石宕口没有治理。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徐州的水泥、钢铁、焦化、热电等行业企业被陆续关停、腾退用地,工矿废弃地仍在持续增加,到2020年将新增12000余亩。

产业机构偏重、单一的局面,仍没有发生彻底转变,规上企业仍然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主,空气质量虽然有所提升,但仍在省内靠后。

可以肯定的是,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的趋势在延续。这从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周边城市居民,同时也加强了徐州人改善生活环境的信心。

这或许是,徐州人购置改善型住房的内生动力之一。

3、是各类政策利好吗?

近年来,徐州在城市名片建设方面确实利好不断,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

首先说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概念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全国横向经济联合大潮涌动。1984年,胡耀邦同志视察徐州时召集苏豫皖三省领导畅谈横向联合事宜。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老先生倡导成立淮海经济区。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017年,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中明确: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的城市定位,得以成型。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区划范围,并要求“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




淮海经济区地图

对徐州而言,中心城市的定位得到了认可,同时也获得了省级层面的全方位支持。但,淮海经济区建设远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跨省、跨市之间的联动,仍然缺少上层牵引。这或许是今年“建议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呼声颇高的原因之一。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名片的获得,来之不易,对徐州而言生态环境的改善终于得到认可,并将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受益匪浅。但对一座城市而言,尤其是在江苏的城市,这两张名片的获得时间相对较晚。

在省内,到目前为止除了盐城、淮安、连云港为提名城市外,其他均已是全国文明城市,徐州和宿迁为同一批次。

这些名片的获得实为不易,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结果。

4、是人才涌入吗?

有人的地方才有发展,有人的地方房子才卖得出去。

徐州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两百多万人外出,主要目的地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的回流,以及周边地区人员聚集,会一定程度上为徐州房地产市场提供支撑。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徐州是科教文化名城、区域人才高地,拥有1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近20万人,高校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淮海经济区城市首位,在省内仅次于省会南京。但是,受周边创新型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徐州高校毕业生流入比极低,2018年只有0.49,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留在徐州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不足5%。

也就是说,20万大学生毕业生每年只有两千多人留在徐州。

其次是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这是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据统计每年徐州人口流入约2万。而根据官方的公开数据,徐州地产行业的购房人群有/3是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居民。2019年徐州共卖出新建商品住宅79878,差不多26000套是被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居民购得。但,这些住房并没有转化成实际的人口流入。

故,徐州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甚至对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但是对周边城市居民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在近两三年时间里,是支撑徐州房地产市场的中流砥柱。

5、是棚户区改造吗?

很多地产专家都说,棚户区改造是楼市的一大助推器。徐州君不是地产专家,无法深究对楼市助推效果如何。

徐州棚改多年,经验成熟。根据官方公开数据,这些年以来,通过实施大规模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亿平方米,52.6万户居民实现“出棚入楼”,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

几年前徐州君多次接触棚改,很难相信一家六口蜗居在十平米的小房间里,出门即是水沟。如此居住环境,在徐州城大量存在,这也决定了棚改的势在必行。

棚改的货币安置政策并不宽松,多年前在云龙山脚下的棚户区,安置费也就四五千一平米,还达不到三环边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

6、谁在买房?

四五年以前,徐州房地产市场还是本地开发商的天下,但是本土开发商的产品生产能力、融资能力、营销水平,确实不敢恭维。徐州城区留下的多数烂尾楼,都与此相关。

随着国内顶级房企的进入,从产品设计、营销、资金实力等,都进一步撬动和强化了徐州房地产市场的上升趋势。

综上,四年多的楼市上升期,受到徐州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红利,以及各类城市新名片的获得等不断的刺激市场,以及徐州过去房价偏低、走势平稳、上升空间巨大的影响,形成房价上升的趋势。

第一波入场的购房者,多数是本地改善型需求以及地产行业人;第二波入场者,多为一二线城市溢出,寻求更稳定的投资;第三波,近一两年,多为周边城市居民,寻求更高更好的居住环境和资产保值升值能力。

但是,这波牛市,何时是个头?无人知晓!
作者: qiliwo    时间: 2020-6-22 01: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