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瓦格纳(Jan Wagner,1971—),德国当代优秀的青年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生于汉堡,1995年至今居住于柏林。2011年获得荷尔德林奖,2015年获得莱比锡书展文学奖,2017年获得毕希纳文学奖。他出版了个人诗集六本,散文随笔集两本,译诗集六本,合译诗集一本。个人诗集包括《天空钻井试验》(2001),《格里克的麻雀》(2004),《十八个馅饼》(2007),《澳大利亚》(2010),《客厅里的猫头鹰痛恨者,三隐士》(虚构诗,2012),《雨桶变奏》(2014),以及《蜂拥自画像:2001—2015诗选》(2016)。提起扬·瓦格纳(Jan Wagner),很多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陌生。截至现在,瓦格纳的诗集还没有一本被完整地译介到中国,只有一些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零零碎碎地翻译一些他的诗歌。2017年6月,46岁的瓦格纳被授予了德语文学最为重要的奖项——格奥尔格·毕希纳奖。负责遴选毕希纳奖得主的德国语言文学院认为:“扬·瓦格纳的诗歌将语言中顽皮的乐趣与熟练的形式控制、音乐般的享受和理智的简洁融为一体,既传统,又当代。”“诗意的语言艺术不仅使我们的认知更加敏锐,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锐利”。
《蒺藜》(Giersch)是德国著名诗人杨·瓦格纳所作的一首诗,中文版由杨炼翻译。《蒺藜》(Giersch)一诗在韵和节奏方面极为严格,瓦格纳曾言,对这首诗选作翻译的词在发音应当非常合适,听上去能让人产生一种“荒草丛生”的感觉,这种植物的名字最好也像在德语里那样,包含着“欲望”或“贪婪”的意味。这首诗是杨炼主动向瓦格纳提出翻译的,当作品翻译出来后也得到了诗人的肯定,瓦格纳认为“从中的确能感受到一种‘荒草丛生’的气息。”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