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汤汤武河流不尽,英魂犹念冯锦章|铁富文史,姚庄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自知则知之    时间: 2020-9-18 15:35
标题: 汤汤武河流不尽,英魂犹念冯锦章|铁富文史,姚庄记忆
汤汤武河流不尽,英魂犹念冯锦章




每个村庄都有历史,每个村庄都有不该遗忘的记忆。然岁月流逝,时光洗涤,正如星辰也会消逝于茫茫天际,不知不觉间,一代代人乌丝变白发,不知不觉间,我们逐渐淡忘了那些曾经热血沸腾、闪闪发光的名字。没有记忆的村庄是荒芜的,没有传承的村庄将彷徨于无地。是为序。



在《铁富文史,乡村传奇:走回来的冯荫昌,走出去的唐纪虞》一文中,我们记录了姚庄的两位传奇人物——

中国共产党郯城县地方组织创建者之一、“洛口9烈士”之一、被中央革命烈士传编辑室列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唐纪虞烈士(1905-1933.9.18);

读过新学堂、做过砀山县县长、手下一度拥有枪支上百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共两党都努力收拢的地方豪强冯荫昌先生(1896——1940)。

今天我们记录的同样还是姚庄人;他比唐纪虞烈士年长一岁,童年少年时期,他们是最好的玩伴,读村小学堂的时候更是几乎形影不离;他36岁投身革命,从此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心一意许国为民。

他叫冯保印,后更名冯锦章。



冯锦章

冯锦章的父亲冯化纯,因家贫入赘呦山。1904年,冯锦章出生,小有积蓄的冯化纯就带着全家人迁回了老家姚庄。按照冯氏的辈分,父亲给他取名“冯保印”。建房,置地,冯化纯家的小日子过得滋润和顺。作为家中独子,姥娘、父母视若宝贝,几个姐姐呵护爱惜,冯锦章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武河上下,庄稼地里,一处处窑边,戏水溜冰,捉蟋蟀,整泥人......到处留下他和小伙伴们快乐的足迹。

后来,他和唐纪虞一起考取了邳县第一高等小学,父亲却死活不让他去。父亲的说法是:庄稼人,能写会算就够了;跑去县城那么远,我们不放心,万万不能同意!冯锦章理解父亲的心思:人家唐纪虞弟兄几个,他是独子。看得出来,姥娘和母亲也是不舍得他去的。他暗暗叹了口气,没有选择继续坚持。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乡村人的日子庸碌平常。农闲的日子,冯锦章还是喜欢读读书,从《三国》到《水浒》,能找到的书他都读;唐纪虞偷偷带给他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些宣传进步新思想的书籍,则逐渐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冯锦章二十多岁才结婚,这在当时是绝对大龄青年。社会动荡,风云激变,对于成家,他的心是不安的。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冯锦章意识到,寻常床箦死的日子也是过不下去了,必须走出去,给国家和民族做点事!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这场历时近一个月的战疫歼灭日军两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热情,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士气。1939年初,钟辉受党的指派,在沂河岸边创建了苏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委。钟辉司令员和党的陇海游击支队邳县独立团团长栗培元多次出入姚庄宣传抗日救亡。因为冯锦章母亲的表弟赵广勤、赵广俭兄弟当时已是共产党人,经过考察,认为冯锦章家比较可靠安全,所以当时冯锦章家就成了地下党的交通联络站。

联络站存续的过程中,冯锦章及其家人保守秘密,努力维护着交通联络的畅通和往来地下党员的安全,为陇海南进支队东扩南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九四零年,冯锦章36岁,他告别妻子父母和年幼的子女,毅然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出姚庄,行走在抗战的道路上。家里的联络站持续着,冯锦章的妻子默默担起了重任。当时,常有邳县、苍山、郯城的地下党来此。后来,鬼子扫荡,冯锦章家中被洗劫一空,房子也被付之一炬。

1944年的一天,有人秘密传信,说冯锦章在马陵山的一个村庄。冯锦章的妻子就送儿子冯昭俊趁夜渡过沂河,赶到马陵山下与父亲相见。当时冯锦章浑身上下多处重伤,父子相见,免不得唏嘘一番。马陵山下一别,冯锦章受组织委派,去枣庄藤县跟鬼子周旋,任邮电局长,他尽心尽力收集情报、收发文件、做好地下物资周转,为我党苏北鲁南地区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当时新四军、八路军困难重重。冯锦章先是随军北上,吃草根啃树皮,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后来南下时一度被任命为营副指导员。艰难的岁月里,积劳成疾,他落下肺结核和胃病的病根。

河南解放前夕,组织安排爷爷到河南民权县工作,当时局势混乱,反动势力枪声四起。由于信息闭塞,消息无法准时传递,冯锦章拖着结核病体,带着两个年青人走马上任。路遇一支马队,敌友难分。上任前,武器上交,三人身上唯有一枚手榴弹。情急之下,三人盘坐路边,做好准备——如果是敌人来了,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马队到了跟前,见是自己人,才知虚惊一场。



冯锦章和同事

解放后,冯锦章的肺结核和胃病愈加严重,拖着病体,实在无法胜任政府工作,故而还是回到他熟悉的邮电岗位,任邮电局长。其间,他才有机会回到老家看望亲人,并把女儿带到身边。

冯锦章离家的十年间,儿子冯昭俊替父尽孝,勤勤谨谨,铭记父亲的革命精神。新四军八路军北上抗日之时,一个天降大雪的日子,冯昭俊和本村一孙姓村民不顾天气恶劣和生命危险,毅然护送一名受伤的新四军女军官突破多层封锁到郯城马头。房子被烧后,他带着一家人到胡滩村借住,直至解放才返回姚庄。



冯锦章之子冯昭俊,已故



冯锦章之女,已故

1956年,冯锦章病逝。河南省邮电管理局领导程万柏等亲自把冯保印的灵柩护送回原籍安葬。

十六年的革命生涯,冯锦章把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家国情怀,他留下的革命精神财富,感染激励着后人,给子孙后代树立了永远的榜样。

有人说,姚庄,是金色的;其实,回顾一下姚庄近现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姚庄,又何曾不是红色的?

汤汤武河流不尽,英魂犹念冯锦章!






(管雪莉、枫声据冯锦章谪孙冯现铎口述整理)
作者: 美景321    时间: 2020-9-18 15:36
转发了
作者: 5201314    时间: 2020-9-18 15:37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