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904年出版的《美妇人诗集》是他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充满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勃洛克因此一跃成为当时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我与你相会在日落时分
安德烈·别雷,20世纪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堡》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变形记》被作家纳博科夫列为20世纪西方四大名著。作为小说家的他很耀眼,作为诗人的他也不容忽视。别雷的诗歌创作几乎伴随着他的整个文学生涯,也清晰地记录下了他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金色俄罗斯丛书”第二辑精选别雷早期与中期四部诗集(《碧空中的金子》《灰烬》《瓮》《星星》)中的诗作百余篇,辑成《碧空中的金子——别雷诗选》。
丘特切夫(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Тютчев 1803-1873),俄罗斯哲理诗最重要的代表,有“抒情的哲学家”之美誉。出生于奥尔洛夫省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1818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不久被委派到德国,在巴伐利亚、都灵和慕尼黑等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在那里,他与诗人海涅和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深受后者的先验论唯心主义思想和德国浪漫美学的影响。丘特切夫非常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诗意的形象,在情感的抒发中阐述对生活的思考,自然与爱情是他钟爱的两大主题,其创作中显露的早期象征主义特征尤为后来的诗人推崇,被誉为“第一流的诗歌天才”、“俄罗斯诗坛上不可多得的卓越现象”。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罕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被别林斯基誉为“伟大的民族诗人”。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巴尔蒙特(1867—1942),俄罗斯象征主义诗人,出版有《无边无际》(1895),《寂静》(1898)、《燃烧的大夏》(1900)、《我们将像太阳一样》(1903)、《美之祭》(1911)、《太阳、天空和月亮的十四行诗》(1917)等诗集。巴尔蒙特的诗歌怪诞而华丽,体现了个人主义和非道德论的思想。他一生执著于太阳的崇拜,自称为“太阳的歌手”。用勃洛克的话说,巴尔蒙特“是俄国象征主义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但在那个以政治态度作为评价作家标准的年代,他一度被定性为“颓废、个人主义、反革命”。重要的是,巴尔蒙特以自己一生的创作印证了他对生活真谛的思考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理想。
吉皮乌斯(1869—1945),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之一,著有诗歌集《1889—1903年诗选》《1903—1909年诗选》等,长篇小说《鬼玩偶》《爱情-王子》,剧本《红如罂粟花》《绿戒指》,回忆录《活生生的人物》《梅列日柯夫斯基》等。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学 “白银时代”,吉皮乌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她的创作以其极端、犀利、坚硬的风格而赢得了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的尊敬与好评。在同时代人看来,“吉皮乌斯女士属于我们最杰出的艺术家之列。她的诗仿佛是以浓缩的、有力的语言,借助清晰的、敏感的形象,勾画出了一颗现代心灵的全部体验。”(勃柳索夫语)而她的创作则“有着我们抒情的现代主义整整十五年的历史”(安年斯基语)。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米佳的爱情》等。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190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1)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文绘声绘色、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1933年,凭借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
格·伊万诺夫(1894―1958),早期创作受未来派的影响,诗风夸张而华丽,后转向阿克梅派,在写作中表现得较为节制和严谨,注重展示表现对象的具体性和客观性,遂成为该派的重要代表。1922年,诗人离开俄罗斯。先后侨居于意大利的罗马和帕维亚。1923年,迁居法国巴黎。侨居给诗人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为他的精神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力图打破“艺术的谎言”,代之以生活的真理,哪怕是充满了“荒诞性”的真理。成熟期的伊万诺夫流露了较强的怀疑意识,以精美的艺术形式昭示了生存的悲剧性,被评论家认为“是一名比法国人超前多年的俄罗斯存在主义诗人”。他的主要诗集有《灯》、《花园》、《玫瑰》、《漂向齐特尔岛》、《没有相似的肖像》和《1943―1958诗集》和《身后日记》等,此外,还发表有回忆录《彼得堡的冬天》和《中国的影子》等。
叶赛宁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库兹明,全名库兹明?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出身贵族,父母均是 守旧派信徒,他是家中5个孩子里面最小的一个。童年富于幻想,喜欢阅读和音乐。1891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班学习。1905年首次发表诗歌,属于象征派,后来转向阿克 梅派。1908年创作了他最优秀的诗篇《亚历山大之歌》(Александрийские песни, 1908)。1908年库兹明的第一本诗集《网》(Сети)出版。1912年出版了诗集《秋天的湖》(Осенние озера)。他在20年代出版了很多诗集:《异域的夜晚》(Нездешние вечера, 1921)、《回声》(Эхо, 1921)、《曼丽的星期二》(Вторник Мэри, 1921)、《小树林》(Лесок, 1922)、《抛物线》(Параболы, 1923)、《新的古尔》(Новый Гуль, 1924)、《淡水鲑破冰》(Форель разбивает лед, 1929)。30年代库兹明主要从事翻译。1936年库兹明因心脏病去世。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