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大鼓戏往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面书生
时间:
2020-11-25 15:28
标题:
大鼓戏往事
大鼓戏往事
文/周万海
记忆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当交冬时节,天气干冷,村民开始进入闲季,男女老少,都成了闲人,勤快的搜集越冬的柴禾,懒惰的则吆五喝六打牌赌钱。日出三竿时,太阳暖暖地晒着,老人蹲墙根侃大呱捉虱子,就有人念叨:唱大鼓的老侉该来了呀!
人们口中的“唱大鼓”是对一类卖艺人的称呼,他们大多来自鲁南贫困乡村,由三、四人组成,在农闲时节挨村表演,表演后或当众要钱,或挨家要些玉米、山芋干之类的粮食。这些卖艺人,虽说不是个个身怀绝技,但嘴上的功夫是一绝,都有两把刷子。
午后时分,当听到“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的时候,就是唱大鼓的戏班子来村里了。这是演出前的预告。锣声如同一块吸铁石,拉得满村子男女老少,奔向村中路口的一片空地上。孩子撒丫子跑在前,大人则快步跟在后面。老远,震天响的锣鼓或快板声,快一阵、慢一阵,高一阵,低一阵,从围成圈的人群里传出来。
锣鼓停歇后,架好大鼓,唱大鼓的人穿着粗布大襟褂,皮笑肉不笑,踱步到场子中央,拱手施了一礼,用山东侉腔说道:“众位乡邻,我是山东省济宁府人氏,名叫刘秃子。”人们仔细看,果真是个秃子。刘秃子又说:“今日借贵宝地,兄弟在这献丑了,讲一段‘杨家将’,只为讨口饭吃,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希望老少爷们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都别走。”他这一套说辞,是行走江湖人的“行话”,否则就会被同行看作“不上道”。
这时锣声息大鼓响,演出开始。村民对于掐头去尾的“穆桂英挂帅”十分感兴趣,说到高潮处,说书人跺脚、吸气,模仿戏台上的武生,雄赳赳,气昂昂,迈着碎步,绕场子正反转了两圈,才说:“兄弟爷们,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场子静极了,寒风刮过树梢,呜呜地响。一段讲完,约莫两个时辰,唱大鼓人口中念念有词:“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时,就有人反拿着铜锣,放在每个观众的面前,讨要听书钱。有的从怀里,掏出一毛、两毛,扔在铜锣里,有的则缩头往后。这人就说,没钱的明天准备一干瓢山芋干子,咱不能白听书。面子薄的,也只能掏出钱,假装大方地扔到铜锣里,瞪着眼:“三毛两毛的,咱在乎啊!”有的根本置之不理,矮着身,猫着腰,屁股往后撅,挤出人群,头也不回,一溜烟跑了。
随后的几天里,人们茶余饭后还是谈论着这场乡村演出,蹲墙角的老人们还诅咒那些听大鼓不给钱的人,并期盼着下一个唱大鼓的到来。
作者:
李荣浩
时间:
2020-11-25 15:30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