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万里炒货香,邳州炒货忙|“邳州炒货”专题征文选登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面书生    时间: 2020-12-9 08:03
标题: 万里炒货香,邳州炒货忙|“邳州炒货”专题征文选登
万里炒货香,邳州炒货忙

文/瑞丽



邳州炒货真正兴起于何时,不好考证。

我上中学时,那时村里做炒瓜子生意的并不多。

现在的村里人,十有八九在外炒货忙。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炒货生意人。

早年的父亲,靠开拖拉机给村里人耕田、到艾山上拉石头养活家庭;到了我上中学时候,父亲跟一位远亲去了重庆,说是炒瓜子。

父亲最早做炒货的盘口,是重庆一个叫猫儿石的地方,他是第一代的炒货人,那时还没发展成店面,都是在路边用木板搭个架子,上面放上十几个塑料盒,炒瓜子也不是炒货机,是真正的手工炒货。

汽油铁皮桶糊上泥的炒货炉子,烧的是煤炭,通红的火苗炙烤着锅底,炒货人就站在炉子旁边,手持一把铁锨,一下一下,翻着锅里的瓜子,瓜子快熟的时候,炒货人翻的速度又急、又快。

火候到了,炒货人把炒好的瓜子倒进筛子里,冷却,筛下粉尘,装上食盒。

初代的炒货,都是简单朴素的,没有店面,就靠在马路边摆摊等生意,炒瓜子主要靠沙子作为辅料。第一代的他们也不是一帆风顺,其中就有打摊子的事。

父亲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有人生意好了,就有人想霸占这个势口,找了张三李四,去找摊主打架,武力和霸道之下,摊主人少势弱的,就只能含恨离开。

偶尔也能遇到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去打摊主结果摊主是自己远亲什么的,这时候应该不好打了。

二代的炒瓜子人,没有打摊子这种事了。流血的发生,越来越让人反感,有的甚至因为打架身陷囹圄,炒货人吸取了教训。

二代的炒货人,一般比较年轻,他们不再青睐父辈辈的摆摊子经济,开始有了成型的店面,有实力的还有模有样的装修。

邳州炒货也在全国各地越来越有名,当地人都叫他们一声:炒瓜子的。

二代炒货人里,虽然没有什么打摊子之说,不再靠拳头和武力,但是有插摊子说法。大约是某个人生意很好,后来的人不再约架,而是靠近再租一个店面,你卖你的我卖我的,互相不会来往,先来的人视后来的人是竞争对手,甚至是不光彩的抢生意者。

炒瓜子生意大多是家族生意,一个靠一个,一个帮一个,一个带一个,一个亲戚帮一个亲戚,一个邻居带出一个邻居。

这种帮衬的生意,也是邳州百姓最朴素的善良。

在农忙时节,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在农闲时节,他们又是出城入省的炒货人。

每年秋季,数以万计邳州人,奔赴全国各地,去寻找他们的发家致富梦。

找摊子,从初代的炒货人,到现在的炒货者,一直是他们不变的主题,一个好摊位,往往能给炒货人带来更大的盈利收入。

有商业头脑的炒货人,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精确分析出某个摊位的盈利情况,他们查看人流量,摊位势口好坏,当地消费水平高低。有这样能力的炒货人,通常在炒货圈被人尊敬,也常被人请去看摊子。

我的一位邻居,在我少年时代,家里住着三间瓦房,后来却盖上了三层设计洋气的楼房,在村里特别显眼,他也是百万炒货大军中普通一员。

靠炒货发家致富的邳州人,每年如潮水一般拥入各大城市,近年尤其是重庆,各大乡镇也挤满了怀揣致富梦的邳州人。

我出生的地方叫响墩村。

记事起, 八零九零年代村里人就靠着家里一亩三分田生活,他们种麦子,种玉米,种辣椒,种棉花,夏天顶着毒辣辣太阳下田干活,冬天也闲不住,虽然勤劳,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贫困线上;小孩子一年到头穿旧衣服,鞋子是露脚指头的;婚嫁丧娶,更是隆重的大事,东挪西借,东家借西家,甚至有的家庭连买洗衣粉都困难。

今天响墩村楼房遍地,经济好一点的,甚至开起了豪车。

这与他们炒货的生意是分不开的。响墩村只是邳州各大乡镇这个一个缩影,人生六件事,吃穿住用行,邳州百姓硬是靠着闯劲,硬是在小吃的上面打开了发家致富之路。

与全国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一样,今天的富裕,离不开他们勤劳的双手和几代人的努力。

加油,邳州老乡,加油,邳州炒货人,愿你们的炒货生意越做越好!


作者: 灰色头像    时间: 2020-12-9 08:05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