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万病之王”痛风发作生不如死!这份治疗计划教你科学战胜它
[打印本页]
作者:
强绝商爸摇
时间:
2020-12-25 15:18
标题:
“万病之王”痛风发作生不如死!这份治疗计划教你科学战胜它
都2020年了
如何在朋友圈低调地炫富?
还在晒手表,晒方向盘上的车标?
那你已经落伍了!
这种高级炫富方式最是人畜无害
▼
晒你/家人
痛风
▼
不明白吗?
要知道,痛风是一种
富贵病
古时候只有达官贵人才会得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得过此病
白居易、忽必烈、达尔文
牛顿、曾志伟、汪涵……
▼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一盘
富贵病——痛风
▼
痛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以及该如何治疗痛风?
痛风治疗原则
综合分析各国痛风的防治指南,我们建议在痛风的治疗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非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基础,多数治疗方式尤其是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合并症的治疗需要伴随痛风患者一生。
痛风主要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的饮食方式、合理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以及改善痛风治疗的依从性。
2、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应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急性期过去或者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这些治疗。
3、合理的药物降酸治疗是痛风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要做到合理降酸,就需要注意:明确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药物的降尿酸治疗;掌握降尿酸药物的应用时机;了解降尿酸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牢记痛风达标治疗的相关范围。
4、在降尿酸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加用其他药物以预防转移性痛风的急性发作。
5、难治性痛风和痛风石性痛风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降尿酸药物,但需要权衡利弊。
每种痛风新药从诞生到成熟使用,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痛风是一种多靶点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的药物降酸机制都不可避免地会干扰人体的正常代谢。
6、积极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并发症和伴发疾病。
痛风饮食治疗指南
1、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国际惯例,上表,以下为每100g食物的嘌呤含量,赶紧收藏!
超高嘌呤(150-1000mg)
▼
中高嘌呤(75-150mg)
▼
中低嘌呤(<75mg)
▼
低嘌呤(<30mg)
▼
一般人膳食摄入嘌呤为
600-1000mg/天
,在痛风急性期,嘌呤摄入量控制在
150mg/天
以内。
2、限制总能量,
防治
超重或肥胖
已经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人群,每日摄入总能量应比正常人减少
10%-20%
,防止发胖超重。
3、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这是一条万金油,科学原理在于它们属于
碱性食物
,尿酸及尿酸盐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被溶解、排出。
除了水果蔬菜以外,苏打水、苏打饼干、碱面也是属于碱性食物,可以适量吃。
4、少喝富含果糖的饮料
虽然水果要多吃,但是富含果糖的果汁尽量少吃,因为果糖可促进核酸(也就是DNA)的分解,
增加尿酸
生成。
像蜂蜜虽然嘌呤低,但里面65-80%是葡糖糖和果糖,同样要少吃。
5、禁酒
是的,得了痛风的人,不是要少喝酒,而是绝对,
禁止喝酒
!
6、补充一些膳食补充剂
它们可以促进
尿酸盐
的溶解,有利于缓解痛风。这条知识别处没有,赶紧告诉有痛风的家人。
7、多喝水
这句话讲烂了,但确实管用。
人体水分不足,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尿酸浓度自然上升;身体缺水,排尿自然就少。尿都没有,尿酸哪有出路!
痛风药物治疗
指南
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痛风离不开药物。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治疗痛风的三板斧——
止痛药物
、
降尿酸药物
和
碱化尿液药物
。
止痛药物
痛风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当属关节肿痛,急性发作期的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止痛、缓解症状。用于痛风止疼的药物主要有三种:
1.非甾体消炎药
2.秋水仙碱
3.糖皮质激素
降尿酸药物
血尿酸升高的原因不外乎尿酸生成增多、尿酸排泄减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针对以上环节,降尿酸药物分为两大类:即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1)别嘌呤醇
(2)非布司他
2.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苯溴马隆(立加利仙)
碱化尿液的药物
尿酸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比在酸性尿液中更高,通过碱化尿液,可以促进尿酸的溶解和排泄,有助于缓解急性期痛风症状、防止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
碳酸氢钠(小苏打)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碱化尿液的药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好药师联合多点健康推出
7天VIP痛风全方位健康服务
,由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辉领衔,资深痛风专家团队和运营团队提供7天1对1健康管理服务。
我们将对患者过往病史、健康情况进行梳理,然后对个人健康问卷专属分析报告,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饮食监督干预方案。
更有专属的痛风百问百答科普视频
7×12小时随时咨询及陪伴式痛风咨询
7天专家团队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2次并发症护理指导
生成专属健康服务小结报告
详情请扫码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