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邳州俗语:当庄不养货郎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面书生
时间:
2021-8-10 14:43
标题:
邳州俗语:当庄不养货郎
当庄不养货郎
文/枫声
货郎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经济文化发达的宋代已经盛行。我的记忆里,这种行业的消失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交通渐渐便利,商品种类增多、流通速度加快,小卖部、商店、超市逐渐普及和遍地开花,决定了这种行业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市场。
邳北一带,把“货郎”叫“荷(hè)篓”。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称呼真是土得掉渣,其实,若细细思量一番,这两个字不仅不土,而且还大有意趣——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推胶车的货郎极少,一根扁担两个筐篓,是货郎的常见配置;“荷(hè)篓”两个字,形象地描绘出货郎肩挑着货物走村串户的形象。邳北一带,家乡人还把“货郎”叫“摇荷(hè)鼓的”。这个“荷(hè)”也许是“货”的“土”读。但货郎都带着一把摇鼓倒是上千年来不变的传统。有师承的货郎摇鼓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召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的鼓点,以彰显热闹和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行行有门道,货郎鼓的鼓点声,也只有门儿清的人才懂。
“当庄不养荷(hè)篓”是邳北官湖铁富邹庄港上一带的一句俗语,现在四十多岁及以上年龄的人还在说。它的意思是,货郎的生意不能在本庄做,当庄人往往不待见本庄的货郎。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把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尤其是计划经济、农耕社会时代。那时商品种类少,做小生意的人也少,一个村庄里至多也就一两个做货郎的。货郎进货、卖货、收货,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大都是村庄里的精明人。货郎的生意之所以大都不在本庄做,大抵是因为本庄人熟头熟脸、抬头不见低头见,乡里乡亲的,不好交易。从本庄人的角度考虑,你小子卖给我的东西或从我这换走的东西,不知道要挣我多少钱,凭什么要让你挣我的钱?能买我也不买,能换我也不换!贫穷时代,淳朴的人们人性中也是有恶的存在的——“见不得别人好”的人性之恶,亘古不变。
货郎们不在本庄做生意大概还有以下原因——
现在五十来岁的伙伴们应该还记得,那时的货郎担里是有“打彩”这样一个类似于赌博的游戏的——一个圆形的木转盘,上面一格格地写着“红鸡蛋、套皮、顶针、糖块、气球、空......”等名称,你花2分钱就可以转一把,转盘停下来,指针所指,就是打彩所得。得“空”得多,得“红鸡蛋”的极少。所以那时小伙伴们围着货郎担常常叫喊的话是:转转转,转转转,差一线不吃红鸡蛋!
想想看,货郎们一天也就带那么几个红鸡蛋出去,在外庄,可以无所顾忌地哄大小朋友们“玩”,在本庄,可以吗?还不够那些老少爷们们骂的呢!
货郎担卖的是针头线脑、日用百货,有的也顺带收购头发、鸡屎包(鸡内金),甚至姐喽壳(蝉蜕)、半夏等土特产。本庄人的价不好给,本庄人的要价不好还。这大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货郎,其实才真正是现在那些大中小型商超的始祖。笔者建议,喜欢供奉财神爷的商超老板们(现在流行叫“总”了),应该在财神爷的旁边摆上一个货郎的模型,以示“家学”源远、数“钱”不忘祖!
在乡村里也多有超市的今天,“当庄不养荷(hè)篓”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当庄不养荷(hè)篓”的事实还在其他行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也算是荀匡对于人性论辩的的明证吧!
作者:
修电路
时间:
2021-8-10 14:45
转发了
作者:
邳州河西
时间:
2021-8-10 14:47
这是俺郯城俗语,被你邳县偷去了[捂脸] 它的消失应该是上世纪末吧?
作者:
起啥用户名
时间:
2021-8-10 14:48
跑船的船娘何利就是邳州的
作者:
铁富小农民
时间:
2021-8-10 14:49
货郎车,进庄的时候,货郎鼓打三下(我来了),岀.庄的时候打五下一个节奏,等等,再等等。那是七十年代的记忆,外地的货郎群众上工的时候他不来,就是吃饭的空闲时间来。
作者:
131415
时间:
2021-8-10 14:49
实话实说,这是规律
作者:
adc打野
时间:
2021-8-10 14:51
解说的太祥细了[赞]
作者:
156981566
时间:
2021-8-10 14:52
货郎摇鼓点:“货郎门前等,货郎门前等,货郎门前等姑娘。又买针又买线,不买针线再看看。”
作者:
qinghuayuan
时间:
2021-8-11 07:10
是的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