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怎样才算回避性依恋人格? [打印本页]

作者: 笑看人生458    时间: 2021-9-16 11:40
标题: 怎样才算回避性依恋人格?

描述
和前男友谈恋爱,刚开始谈恋爱感觉还不错。后来慢慢的就不再主动找他,他给我发信息,我也不知道该回什么,甚至不想回。就这样谈了两个月。最后我提了分手。
但是最近我又很想和他在一起了,我感觉我后悔了。我知道他还喜欢我,所以我开始各种暗示,发朋友圈,动态,暗示我也放不下他。然后他给我发信息了说想复合。但是我看见他给我发信息说复合,我又不想跟他在一起了。我感觉。。。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我觉得我很渣很渣。
和关系很好很好的朋友,她想要和我牵手,小姐妹手拉手那种,我就非常非常排斥。我不想和她牵手。我还跟讨厌别人说一些叠词啊,很嗲的,肉麻的话。我听见我就觉得有点恶心。
我是留守儿童,每次我父母给我发信息关系我的时候,我也很排斥,我不想接他们电话,不想回他们信息。但他们不关心我,我又想让他们关心我。哎!!!!
同学都说我性格很大大咧咧,很能玩的开。我自己也觉得我很外向,但我也知道我非常自卑非常非常自卑。有一段时候我不想让别人注意到我,我感觉他们眼睛一看我,就会觉得我不好。
在学校大家都是成群结队的,但我觉得一个人也无所谓。虽然我这么觉得,但是我还是会跟室友一块。因为不跟他们一块,我一个人,我怕认识我的人看见我一个人会觉得我不受欢迎,人缘不好。即使他们根本就没这个想法。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如果我能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真的觉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上课也无所谓。
自己这种状态真的挺难受的



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通常和ta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有关。
简单理解,就是指一个人在亲密关系的感受和反应风格。在最初的试验中,研究者以母婴关系为蓝本来研究依恋类型,就是有名的“陌生情境试验”。试验邀请了12个月大的婴儿和妈妈来到一个提供玩具的场所内,然后根据婴儿和妈妈分离后、以及妈妈离开又回来后婴儿的不同表现,来理解婴儿的依恋类型。
其中有一类婴儿和题主的反应很像,他们会在妈妈回来后,以惩罚妈妈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离开的抗议,这就是焦虑-反抗型婴儿,一方面想要得到母亲安抚,一方面又想要惩罚母亲的离开。
而在成年人的依恋类型,目前更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依恋类型更像不同的维度,而不是固定分类。
这里重要的两个变量是焦虑感回避感
与其说题主是回避型依恋,不如说更倾向于焦虑-回避型依恋,或者焦虑-反抗型依恋。许多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连自己对于进一步亲密的焦虑都感受不到。
题主既渴望他人的亲近,又抗拒更加亲密的关系,但当对方真的走远,又会焦虑想要挽回,甚至想惩罚对方的离开。
依恋风格的形成确实和我们早年的养育经历息息相关。题主提到自己的留守儿童,父母可能长期缺位,对于离开的父母,题主可能在内心中有对他们没有好好提供照顾的愤怒,这股愤怒会让你不想和接他们电话、不想回他们消息,但另一方面,在你的内心深处,又和所有人一样,渴望着亲密、渴望被爱、渴望被肯定。
好消息是,一个人的依恋风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近些年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发现,即使一个人早年间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但仍然可以在今后的关系中建立和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依恋类型更像一个变化的光谱,而不是固定的几种类型。一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所呈现出的依恋类型可能并不相同。比如,一个人也许在父母面前是回避型,但在亲密关系中却是安全型,反之亦可能。而且研究者发现,不同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彼此之间相关度并不算高。
有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测试他们与母亲、父亲、恋人和好友的依恋关系并进行定量分析。有趣的结果是,幸福感最低的并不是在这四种关系中有明显非安全依恋的,而是全平均型。
所以,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在所有关系中都要达到安全型依恋,只要有一种关系可以做到,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对于题主的建议是,不妨先从觉察以及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体验开始,这其中最难处理的可能是羞耻感(羞愧感),在题目描述中也有所体现。
“我怕认识我的人看见我一个人会觉得我不受欢迎,人缘不好”;
“如果我能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真的觉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上课也无所谓。”;
从这两个矛盾的叙述中,似乎能感受到题主内心的挣扎与冲突。你的内心中有许多对于他人看法的担心和焦虑,即使你清楚的知道他人可能不会有这些想法(认为你人缘不好),但在你的内心中仍然无法抑制的受着“你心中那道目光的审视”
这种“审视的目光”在许多人心中都存在,也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通常来自于我们成长过程中,从家庭生活、他人言论、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内化的对于“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想法。
比如对你来说,可能一个“优秀”的人,就需要“人缘好”,而你内心想要一个人独来独往的意愿,会被你内心的评价系统评价为“不好的”,而你会被这种“不好”的评判所左右自己的行为,但最后你做出的行为和你的本心又并不相符,这种内耗的状态确实会令人很疲惫。
因为仿佛是戴着面具在生活,你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而不是过自己的人生。
可以在平时多一些对自己的照顾,题主内心中可能住着一个害怕的孩子,她很害怕去和他人建立关系,因为她害怕会被抛弃、被忽视,她可能告诉自己,如果有期待就会换来更大的失望,与其要去面对失去的痛苦,不如就自己一个人吧。
长期的情感忽视完全可以造成心理创伤,这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来源之一。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但你完全可以以后的生活中改写自己的人生。
最后推荐题主也可以阅读一些不错的心理自助书籍:
·《被讨厌的勇气》
·《与情绪和解》
·《自卑与超越》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